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鉴定知识 > 正文
 

古陶瓷鉴定之我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10:48 雅昌艺术网

  从事陶瓷鉴定首要的就是解决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只有这样,鉴定才可以正确的进行,我们才能走上成为鉴定专家的路。

  鉴定是求真和审美的统一

  古代瓷器,无论是考古发现的,还是传世或者流散于世的,对它们的鉴定都包含着两
大部分,既辨别和评价。关于“辨别”,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五点:

  一是年代的判定。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少数瓷器上有纪年铭文,如众所周知的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至正十一年”题记青花云龙象耳瓶等;明清官窑瓷器根据款识,可以确定具体朝代,如清代康熙、乾隆等;大部分古代瓷器只能划定一个相对可靠的时间界限,如“南宋”“明末清初”或“清代早期”等。

  二是确定名称。名称的准确性决定于瓷器器型和用途的正确认识。古陶瓷有专有名称,如盉、鬲、豆等;一些明清瓷器的名称,迄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如“尊”和“瓶”的区分。

  三是窑口的确定。什么窑场生产出来的,南方还是北方,景德镇或者磁州窑。元代以上高古陶瓷窑口的判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对于普通藏家,明确大的窑系范围,如定窑、磁州窑系就行了。

  四是存留数量的估计。根据公、私博物馆著录和文物市场流通情况,大致估计出瓷器的存世数量多少,以便于判定该件瓷器珍贵与否。

  五是完美程度的辨别。即瓷器完好无损还是有残缺,有没有经过修复或改制。瓷器一有损伤,起价值会大受影响。

  关于“评价”,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美学价值的品评。瓷器美学价值在于它的造型、釉色、文饰等反映出的美的内涵。古瓷的美没有绝对的标准,汉陶的古拙、宋瓷的含蓄、元青花的豪放、明清彩瓷的繁丽,各领风骚,因知识背景、审美趣味的不同,对一件瓷器艺术价值的高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甚至在不同的时期,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瓷器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只有自己觉得美的瓷器,才会喜欢它、收藏它、欣赏它。

  二是研究价值的评定。瓷器研究价值的内涵很多,可以通过瓷器上的文饰探究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情,还可以研究瓷器的烧造工艺。

  三是经济价值的确定。总体看,只要中国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古瓷价格应该是逐年递增的,珍品价格上升幅度比普通瓷器要大。同一件瓷器,拍卖与民间交易价格相差很大,在不同地方差价也很悬殊。从收藏角度,一件瓷器,你喜欢它并且经济上负担得起,这个价格对你就是适合的,合理的。对于社会上一些“估价图录”,大家一定要详加辨析。

  “辨别”和“评价”是鉴定的两大任务。“辨别”就是“求真”,弄清瓷器这个客观存在物的真实情况,主要是断源断代,着显然是纯技术性工作,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确定瓷器的真实性,要求做到客观,由不得你喜欢不喜欢,不能说你喜欢,这件东西就是真的,你不喜欢,这件就变成假的了。“评价”虽然有三方面的价值判定,但主要是审美欣赏,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既然是审美,往往就因人而异,你喜欢这件瓷器,会说它如何如何好,你不喜欢,可能就会说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辨别”和“评价”、“求真”和“审美”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辨别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辨别的目的,它们统一于鉴定过程。只有完成了辨别和评价,鉴定工作才算完成。先辨别,后评价,这也是瓷器鉴定的步骤,必须依次进行。

  很多朋友往往辩评不分,有的先评后辩,有的以评代辩。从心理学角度,看到一件瓷器,如果一下子为其釉色或文饰所吸引,先入为主产生好感,就会干扰你对真伪年代的辨别。“美”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只有“真”的,才可能是“美”的,在没有弄清真实性之前,对瓷器进行评价没有任何意义。古代士大夫对陶瓷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形而上的欣赏层面。什么“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以及“雨过天青云过处”等等,这都是修辞语言,讲的是主观感受,我们不能确定语意的真正所指,不能排除有人为夸张的成分,如果有人把这种修辞比喻作为鉴定“柴窑”的依据,这就属于“以评代辩”。

  鉴定要依靠经验和逻辑

  作家兼收藏家冯冀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鉴定古物一靠知识,二靠经验,三靠悟性,这三样当中,第一就是悟性。而首先是对古物历史感的悟性。”(《塞纳河边的中国古董》)冯先生讲得有点文诌,还是国画大家唐云说得明了:“鉴别真赝,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最根本的一条,端赖‘熟悉’,一切犹如每个人对自己熟悉的朋友,即使他在隔壁房间谈话,一听话音,你就能辨认出是‘何许人也’,鉴定是同一道理。”(郑董《与大师谈艺唐云》)对比,我颇有体会,长期与古物打交道,自然而然就养出了这种“悟性”或“熟悉感”,凭着第一感觉很容易辨别出这件瓷器是新的还是旧的。看过的过手的瓷器都会在你的意识里留下记忆。接触的瓷器越多,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越清晰,记得就越牢固。俗话说“熟能生巧”,需要鉴定时,自然就会与记忆中的图象产生对比。专家鉴定瓷器时,经常会说,这件东西器型不对,口径太大了,下腹收的不够等等,这些都是与记忆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张浦先生一次谈到辨别伪古瓷器的经验时说: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刚入门的新手恐怕很难体会多少算轻,多少是重,多少才算适中,因为还没有建立对瓷器重量的记忆,这种感觉是要经手足够多的瓷器后才能找到。老一辈鉴赏家们总是劝我们多看、多比、多问、虚心、恒心、耐心,说到底就是要增强熟悉,加深记忆,累积经验,记忆越接近客观现实,具体鉴定时就越能得到接近正确的结论。标准器型看的多了,记忆就深刻,悟性和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这种“悟性”、“直觉”毕竟是一种感性经验,并不可靠,如果鉴定全部依靠悟性或直觉,所谓“望气”,那么鉴定迟早就会陷入主观猜测。有的朋友看到一件瓷器,知道它是新仿的,人家问他为什么,说不出道理来,这样大家很难认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明他的知识还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还没有升华到理性高度。

  鉴定是一门经验科学,经验科学知识的获得包含着一连串推理程序。直觉的感性经验要经过逻辑推理的修正,才能保证鉴定的有效,鉴定结果才有可能符合客观事实。所有现代仿品都有“不合理”之处,找到这些“不合理”,说它是仿品才有说服力。错误鉴定的作出往往不是因为知识不够正确、严密,有时还不符合逻辑。

  还有,经验世界的规律大都基于一般性、普遍性的情况,不排除很多个例、特案的存在。从事鉴定时要特别注意特殊情况,不可能机械套用普遍经验。南北朝青瓷底部常见偏向一边的镟切痕,俗称“歪屁股”,这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但在福建一带,直到宋代还是用这种工艺。明代稍大的罐、瓶是上下接胚的,横向的接胚痕比较明显,清代瓷器的胚胎经过打磨,烧成后留下的接胚痕不很明显,这是一般情况。但是有的器物经过鉴定是清晚期的,不少朋友看到接胚痕明显,将其定到明代。

  综上,如果一个人严格遵循逻辑规律,思维力求精细正确,那么鉴定时就能降低很多错误发生的几率。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避免种种心理情形对正确思想的不良影响,比如“利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都希望买到价廉物美的古瓷,谁都希望自己的藏品不断增值。但“利字傍边一把刀”,如果事事处处利字当头,过分考虑金钱价值,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迟早会被这把利刃所害。因为想“捡漏”而“打眼”的事,太多太多。元青花本不难鉴定,景德镇高手们的手段并非像很多人说得那样高明,很多破绽显而易见。为什么上当者如此之多,对明显漏洞熟视无睹,不就是捡漏心理作怪。

  此外,过分自信、多数人的意见、专家权威的话、新闻媒体的报道、报刊杂志的宣传等等内、外因素都可能在你思考历程中作祟,妨害你的理智和清醒,导致你作出错误的鉴定结论。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怀疑和反省的精神,一定要自己动脑筋。

  鉴定知识来源于类型学研究

  孙瀛洲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总结了4条鉴定瓷器的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文饰与色彩;三、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简要的归纳为4个要点:造型、文饰、胎釉、款识。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目鉴”或“眼学”。它实质上是运用了器物类型学的方法。

  类型学是为了观察和研究的方便对材料进行分组整理而创建的。通过分类,将它们的组合从时空上加以排列,而后进行比较,寻找和发现规律。类型学是考古学研究的一大支柱。一件瓷器,你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分析考察,为什么主要选取造型、文饰、胎釉、款识这4点呢?因为这是构成瓷器外部形态最基本的4个元素,它不是以人的兴趣、需要为标准而主观臆造的,是客观存在,具有特征和变化性。所谓“特征性”,是说一件瓷器区别于另一件瓷器,这个窑口瓷器区别于其它窑口产品,主要就是造型、文饰、胎釉、款识的不同。所谓“变化性”,是说各个年代、各个时期瓷器的造型、文饰、胎釉、款识是不同的。我们抓住这4点,就能实现对单个瓷器的静态分析和对各个朝代瓷器的动态研究,从而建立起一个瓷器数据库。有了规范的参照体系,无数的古代瓷器从纵向和横向比较都可以获得一目了然的结果。随着对比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古瓷器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明晰。实际鉴定时,往往就能敏锐地找到关键。

  现在有很多人说“眼学”不科学,是一种主观经验。这个认识不正确。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一次对张浦生先生说:“眼学本身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文饰、胎釉、工艺、款式,这些经验不是凭主观臆断的,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因为你们头脑里有数据库。”收藏界朋友都应信赖眼学,依靠类型学研究架构起你的知识体系。可以这么说,要成为高明的古陶瓷鉴定家,类型学研究一定要做得相当扎实。当然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朋友想省点事,希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帮忙。对引进科技手段,利用科学仪器进行鉴定,我向来抱着开放的态度,“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达到鉴真识假、断源断代的目的,我看什么手段都行。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已运用碳十四测年法来测定文物的绝对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经开始古陶瓷的科学技术研究。据闻,目前比较成熟的有热释光测年、胎釉成分分析(EDXRF能量色散X荧能谱分析)、陶瓷釉质老化鉴定等,但是相对还是比较麻烦,花时较多,成本较高。另外这些技术手段本身,也有一定使用局限性,比如,热释光要在瓷器上取样,有损瓷器,同时又有一定的测年范围,明清瓷器就无法测定。即使精确测定出绝对年代,也无法确定出自哪个窑口。成分分析、老化鉴定,虽说无损瓷器,但要储备各个时期和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标本,建立完备的数据库,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另外,仪器也有误差,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还要依靠“眼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古陶瓷鉴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