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自己藏品估天价 央视鉴宝栏目遭质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6日 14:46 南京晨报 | |||||||||
这两年来,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极其火爆的大背景下,中央二套的《鉴宝》栏目受到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关注。就在该栏目办得如火如荼之际,争议声也接踵而至。很多专家和读者都曾撰文对《鉴宝》栏目里一些鉴定的真实性提出怀疑。近日,一位名叫周立峰的读者在某艺术杂志上撰文揭露,某期《鉴宝》栏目的一位鉴定家竟找人把自己的藏品拿到节目现场,自己对这件藏品定出了180万元的高价。
读者质疑:专家竟对自己藏品估价 事情起因于去年9月11日(周六)央视《鉴宝》栏目的重头戏——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黄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 周先生在文章中称,他是个篆刻爱好者,尤其关注这档节目,当时的鉴定专家是同样来自天津的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对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给出了180万的高价。但细心的周先生随后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封面和第29页上一模一样地刊有一件质地同为“橘皮黄田黄冻印”、雕钮同为“三螭争雄”、底边同为未刻字且少见的长方形(一般是正方形或椭圆形)(尺寸同为4.5×3.8×9.5cm)、重量也同样“巧合”为352.5g的田黄印石。 而该书作者及宝物的持有人正是当期《鉴宝》栏目的“鉴定专家”靳志忠。于是周先生提出质疑,专家自己在央视这个很有影响的媒体平台上对自己的藏品定高价,那“鉴宝”的真实性何在? 专家回应:东西不是我的 带着这样的质疑,记者拨通了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的电话。对此事,他似乎早有耳闻。他明确地对记者表示,2004年9月11日《鉴宝》栏目的那方田黄印石和他所编书里的那方乃是同一件。但他坚决表示,东西不是他的,而是天津另外一位藏家,大家平时比较熟悉,写书的时候就用上了。那记者随后就问:“即使这件东西不是你的,那你跟当日送这件东西的藏家明显很熟悉,那你在定价的时候,有没有掺入了一些感情的因素在里面呢?”对这个问题,靳志忠并没有进行答复。 通过努力,记者拿到了读者周先生所说的那本《田黄石鉴赏与收藏》。在该书中,提到靳志忠从1975年开始收藏田黄石,三十年内,他投入了相当数目的资金,业余时间几乎全耗在上面。而对于这本书里所刊的藏品提供方却只字未提。那上述的那方“橘皮黄田黄冻印石”到底是他自己还是别人的就不得而知了。 央视表态:漏洞多,正在改进 而对出现这样的问题,《鉴宝》栏目的一位主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对于每件所送藏品的来历,他们也只能听持宝人的说法。就目前的精力而言,他们不可能对藏家藏品的来龙去脉了解的特别清楚。所以他们一般只能先请三位专家对藏品的真假进行判断,然后决定东西上不上栏目。不过他也表示,因为现在《鉴宝》栏目很热,但确实存在很多漏洞,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可乘之机,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一些鉴定家躲在幕后操纵。目前他们也意识到这里面存在的一些非正常的状况,以后将努力改进,尽量减少漏洞。 业内人士:娱乐性远大于真实性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述所谓专家给自己的藏品定高价,在央视《鉴宝》栏目里并不是个例,老百姓不清楚,但业内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很火爆,随着衍生的就是吓人的高额利润。由于利益的驱使,弄虚作假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他告诉记者,现在《鉴宝》节目里专家的估价明显偏高。藏品的价钱高,其娱乐性是很强,但真实性和权威性就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同时,他提到在节目现场,经常出现专家把明明是赝品说成是真的。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专家被“打了眼”,但更多的却是有意而为之。比如某一期,一位知名书画鉴定家把一件明显是“揭二层”的古字画说成是真品,这件东西有一点书画鉴定经验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他竟然看不出来??也许东西的藏家预先铺好了路,利益驱使鉴定家把假说成了真。这位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这种手段并不新鲜。在中国的书画史上,经常有人拿大名头的假画请一些著名的鉴定家题字,碍于人情世故,一些鉴定家还真题了。有着为虎作伥的帮手,明明是假画而偏偏能顺利高价出手。在《鉴宝》栏目里出现的这种状况也是同理———为假画找一件护身符,所不同的是借央视这个平台更能迷惑人。 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认为,鉴定家是个特别的群体,尤其要讲人品和诚信,如果他们有私心,往往伤害性要大得多。现在有些老专家自律不强,被金钱“感动”,做了一些违规的事。但最后吃亏的往往就是这些人品不好,没有诚信的人。(韩红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