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万卷史料遭埋 北川抢救千年羌族历史(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5日 16:34 中国新闻网
刨出来的档案异常珍贵 转运“重见天日”的档案 “羌族文化抢救性发掘刻不容缓,这是一场保护1700多年羌族历史不致消亡的必须打赢的战役!”从昨日上午9时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抢救战在北川老县城打响——在省、市、县三级档案专家的现场指导下,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某师300多名官兵挥汗如雨,开始大规模清理北川县档案馆废墟,紧急挖掘抢救掩埋在下面的8万余卷国家重点文物档案。据悉,这次清理抢救过程预计持续3—5天。截至昨晚9时记者发稿时,现场抢救性发掘工作传来好消息:已清理出2万多卷被埋档案,加上前期零星发掘抢救的1.6万卷,已有4万多卷珍贵档案“重见天日”。 痛惜 8万多卷史料遭埋废墟 北川县档案局行政办公区位于北川县委大楼5层,6层(顶层)为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档案馆所在地。“这次地震来得异常突然,破坏力犹如一只无形的手,把县委大楼6层用力掀开,整整一层楼被‘抛’出到10多米外……”北川县档案局一位工作人员指着大楼后数百米之遥的高山,痛心疾首地说。地震发生时,这座王家岩山与其相对的景家山同时崩塌,两边倾泻而下的山体滑坡及泥石流,顷刻间摧毁了老县城的无数建筑,虽然县委大楼没受到直接冲击,但在天摇地动中损毁严重。“我们局14名工作人员中有两人遇难,更痛惜的是,馆藏的大量记载羌族发展史的文史档案、光碟、画册等无法及时抢出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压在废墟下,已近两个月。”“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的打击是致命而毁灭性的,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羌族古代聚集地就此消失了。这次地震导致北川6位专门研究羌族音乐、舞蹈创作的工作者遇难,全县8.5万多卷有关羌族的研究史料全部被埋,损失极其惨重。”北川县档案局局长苏义德扼腕叹息。据他介绍,羌族总共约30万人,这次地震在北川的遇难者就有3万多人,包括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羌族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说唱等形式传播,而大量纸质档案则是近现代用毛笔、钢笔等在记述,根本无法复制;一旦羌族文化学者及大量史料不复存在,损失将永远无法弥补;震后受灾群众大规模迁徙,也会导致羌族文化载体的消失。因此,这次抢救性发掘就是在抢救羌族1700多年的‘历史’!” 在抢救现场,一个面容严峻的男子始终表情严肃地注视着废墟中的挖掘进度,他是北川县政府副县长雷建新。他1995年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呆在北川工作,对羌族文化怀有深厚感情,“我虽然不是羌族人,但我妻子是羌族人。10多年的工作、生活让我完全融入了这里。地震摧垮了羌族人的房屋、家庭,但羌族历史与文化应该保存下来!” 寻宝:探寻“禹里”《石泉县志》孤本 据苏义德透露,被埋的8万多卷档案中,其中包括1本最珍贵的“孤本”档案——石泉县志,这册共500多页的历史留存,较完整地记录了羌族1700多年的发展史。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性修订地方志工作中,北川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册清乾隆年间的《石泉县志》。书中有一幅番寨图,明确标出了清朝该地区汉羌的地域分界。这也就意味着,北川县以前是一个羌族聚居地。此后,北川开始逐步成立民族乡,申请民族县。2003年成为我国惟一一个羌族自治县。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