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产红宝石历史前推两千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9日 12: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国产红宝石历史前推两千年

 

金镶红宝石戒指 汉代

 

国产红宝石历史前推两千年

 

金镶红宝石剑鞘 汉代

 

国产红宝石历史前推两千年

 

金镶宝石蝴蝶 明代

 

国产红宝石历史前推两千年

 

金嵌珠宝金瓯永固杯,镶有9颗红宝石。 清代

 

国产红宝石历史前推两千年

  宝玉石市场鱼龙混杂 玉商巧立名目骗人 玉学者王春云称赤玉或火玉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出产的红宝石

  传统文化的复兴带动了玉器市场升温,于是乎玉商便巧立名目,极尽能事地给石头取个带玉的名字,如称树化石为树化玉,叫石英石为石英玉,等等。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玉自古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而广义的玉中就有火玉、赤玉之说。说到赤玉和火玉,有人认为它们是玛瑙,也有人认为是火山玻璃……

  那么,火玉、赤玉到底是何方神圣?正忙于和氏璧专著写作的玉学学者、中科院王春云博士称:赤玉或火玉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出产的红宝石;这一结论可把中国红宝石的开发历史向前推进近2000年!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的“火玉”、“赤玉”与红宝石到底有什么关系?

  红宝石在中国古籍中有哪些令今人费解的称谓?

  古人早就已经发现并且利用了红艳似火的宝石,到底始于何时——是不是始于汉晋南北朝时期?

  松花江流域东汉已产“赤玉”

  记者:关于赤玉的记载屡见于史册,而出产赤玉的扶余国和挹娄国恰恰亦在东北,您是如何考证产出位置的?

  王春云:根据《后汉书·东夷列传》的记载,东汉时期,“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出名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扶余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黑龙江的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昌图县、吉林洮南县以北一直到吉林双城县以南,都是其国土,国运长达八百年之久。

  《后汉书·东夷列传》还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在夫馀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这里的“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从西汉至晋前后延续600余年,至公元5世纪后,改号“勿吉”。在秦汉时期,挹娄的活动区域在今辽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南北朝时,挹娄势力开始衰落。这是从地理角度推测赤玉的产出位置。

  记者:那“火玉”又与“赤玉”、“红靺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王春云:1921年,章鸿钊对“靺鞨”作了这样的考证:“靺鞨本种族名,亦即国名,周曰肃慎,汉魏曰挹娄,后魏曰勿吉,隋唐曰靺鞨。唐世分为黑水靺鞨、粟末水靺鞨二部,前者于宋时建金国,后者于唐时建渤海国。”《旧唐书》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东穷海西、契丹,万岁通天中,度辽水,后乃建国。地方五千里,尽得扶余、沃沮、卞韩、朝鲜、海北诸地”。这里是说,古代的扶余在唐以后成为粟末靺鞨的一部。而粟末靺鞨就是粟末水靺鞨,居住于今松花江流域。粟末靺鞨与居住在今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在中国史书上统一称作“靺鞨”。

  靺鞨居住地域古代盛产一种红色宝石,而且就以靺鞨族名命名。“宝石红者,宋人谓之靺鞨”(《本草纲目》);“大如巨栗,中国谓之‘靺鞨’”(《丹铅总录》);“红靺鞨大如巨栗,赤烂若朱樱,视之如不可触,触之甚坚不可破”(宋代高似孙《纬略》引唐代《唐宝记》)。而基于《后汉书》关于扶余出赤玉、挹娄出赤玉的记载和《太平御览》关于“扶余出赤玉,挹娄出青玉”的记载,章鸿钊认为:“赤玉疑即靺鞨,盖靺鞨,国名也,隋唐以前,尚无其称,故不言靺鞨而言赤玉耳。”

  以上考证足可说明:早在约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中国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就出产“赤玉”,该“赤玉”从唐时起称“火玉”、“靺鞨”,宋、明时代则概称“靺鞨”。由此也可以证明,中国红宝石开发历史可以前推将近2000年!

  东北红宝石新矿与历史相符

  记者:东北地区可有古代红宝石文物的出土记载?

  王春云:有。1986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的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了大量镶嵌素面红宝石的饰品;2000年,内蒙古阿尔山市青年艺术家刘欣在该市玫瑰峰巧遇可能来自兴安盟一带辽代贵族墓葬的素面红宝石;收藏家李跃云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发现的祖传刻面红宝石戒指,与辽代素面红宝石在颜色与质地方面都相差无几。这些发现说明:至少从辽代起,东北地区的红宝石就已得到开发。而清朝贵族更是大量使用红蓝宝,如将红宝石用作亲王乃至一品大员的顶戴饰品,再如慈禧太后的殉葬物品包括红宝石朝珠一对、红宝石杏60枚、红宝石枣40枚、红宝石佛27尊以及其他各种形状的红蓝宝石饰物3790粒……清代对红宝石这么大的需求量应不是全靠国外进口能满足的,至少有一部分与东北地区的红蓝宝石开采有关系,而且当时这种开发还是有一定规模的。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近年来东北地区红宝石的发现情况。这些发现与古代关于赤玉、火玉的记载能否对上号?

  王春云:1986年的春夏之交,黑龙江省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在黑龙江东部牡丹江流域的穆棱和宁安两地的残积坡积砂矿中发现了红宝石和蓝宝石,其中的红宝石呈现紫红、玫瑰红、粉红等颜色,质地明净,透明度良好,呈不规则块状,最大的超过一克拉。

  2000年,红色石榴石矿在玫瑰峰附近的哈拉哈河上游地区被发现。2001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嘉麒院士与他带领的火山科考队来此开启了阿尔山火山科学宝库和相关红宝石矿床研究的大门。哈拉哈河发源于阿尔山市的摩天岭北坡,属于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水系,但在地理位置上与嫩江流域完全接壤,与古代扶余国、挹娄国出产火玉(赤玉)的地理位置基本一致。

  古代“火玉”

  指的就是红宝石

  记者:近年来,“火玉”、“赤玉”等提法逐渐进入现代人的视野。其实,唐人苏鹗在《杜阳杂编》中对“火玉”有着详尽的描述,且这段描述颇具文学性,您是如何理解、研究的?

  王春云:《杜阳杂编·卷下》记载:“武宗皇帝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夫余国贡火玉三斗及松风石。火玉色赤,长半寸,上尖下圆。光照数十步,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才人常用煎澄明酒。”对这段记载,我的研究如下:

  首先,“半寸”(约1.5厘米)约是所贡火玉宝物的最大尺寸,这样的尺寸相当于15~35克拉的重量,带红皮的软玉、红玛瑙、红色石榴石或是黑曜石可以轻易超过;形状为“上尖下圆”,表明具备良好的结晶形态,所以不可能是没有单晶形态的带红皮的软玉、红玛瑙或黑曜石,也不可能是圆珠或近似圆珠形状的红色石榴石;

  其次,火玉的产出地——夫余(扶余或夫馀)国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可借鉴现在东北地区的宝玉出产地;而“火玉三斗”表示至少有好几百颗,说明当时该种宝石的开采量不小;

  再次,“光照数十步”说明该宝物具备比较突出的反光能力,但也不排除有夸张的成分。“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才人常用煎澄明酒”,就是说可以用它来煮饭、取暖、酿酒,这些都只是古人对该种宝石赤红似火颜色的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和想象而已,没有任何实在的科学实证意义。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我的结论是:这里的“火玉”就是红宝石。

  红蓝宝石

  “始于汉晋说”欠妥

  记者:可是有人认为“红蓝宝石始于汉晋南北朝,见于《后汉书·西南夷传》、《华阳国志·南中志》、《水经注·兰沧水》,当时称为‘光珠’,唐代称‘瑟瑟’”?

  王春云:《华阳国志》的原始记载是:“永昌郡博南县有光珠穴,出光珠。珠有黄珠、白珠、青珠、碧珠”。《太平御览》转引为“珠穴出光珠、琥珀,能吸芥”。这两段记载明确地说明光珠与琥珀虽然性状有些差异,古人别为二种,但都属于琥珀,都出自具柔软性状的珠穴,都具有近似圆形的珠状外形。显然,后两点关键性质对于产于砂石之间、通常具柱状、板状晶形的红蓝宝石来说无一具备,所以“光珠”不可能指刚玉宝石,由“光珠”记载推测出“红蓝宝始于汉晋南北朝”的观点也是不妥的。

  记者:章鸿钊、洛乌弗尔、爱德华·谢弗等世界知名自然历史学者都曾对火玉进行过研究,且说法不一,您如何看他们的观点?

  王春云: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或是片面的。洛乌弗尔和爱德华·谢弗两位美国东方学家将“火玉”错误理解成了“火山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古人认为火玉颜色红艳似火的语境。章鸿钊对扶余(夫余)国“火玉”作了正确的记录,认为火玉“此与靺鞨形色并相似,言火玉者,殆即色赤若火之意”,但得出了红色玛瑙的结论。

  我认为:章氏在民国之初那个艰苦的年代研究火玉时,如果黑龙江东部牡丹江流域的红宝石矿(1986年发现)或内蒙古大兴安岭靠近嫩江流域的阿尔山红宝石矿(2000年发现)已经发现的话,他得出的应该是另一种结论;如果章氏能在没有考古实物的情况下得出火玉就是红宝石的学术结论,据此就可预测出中国东北地区产出红宝石矿床,那么考古地质学中将今论古或以古论今的原则就可大展其学术魅力。

  过往观点

  1 火玉是黑火石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洛乌弗尔博士1913年认为:“火玉”或“赤玉”(根据《后汉书》记载)“即今黑火石,曰火玉者,殆以出火山而得名,黑火石亦火山石也。《杜阳杂编》谓可燃鼎,今黑火石热之易熔,成多孔黑灰雾,殆取此意。”并且说,“黑火石之出西伯利亚鄂和德斯克侧近之马来艮加河者,其色或纯或杂,而常带黄红色,故亦谓之山桃心木,火玉殆其物也。”这里的黑火石就是黑曜石,一种黑色或黄红色的火山玻璃。

  ——《东方绿松石考》

  2   火玉即红玉石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1965年认为:火玉是一种红色的玉石,它的作用与煤炭的余烬相同,因为“积之可以燃鼎,置之室内则不复挟纩”。

  ——《唐代的外来文明》

  3   火玉或是玛瑙

  中国考古地质学奠基人章鸿钊1921年在《石雅·上篇·玉石·珍异第二卷·靺鞨》中评述洛乌弗尔的“火玉指黑火石”观点时,对洛乌弗尔的观点提出了明确质疑,但在论证时却认为“今嫩江诸岸出五色石,通明如玛瑙,红园者像含桃”,“用石取火,殆即打之出火之意”,因此,火玉可能是玛瑙。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