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把家族收藏捐赠上博很高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2日 15:04  人民网

  简要内容:由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捐赠的明清贸易瓷已在上海博物馆辟专室展出。两个月后,我便将我的整个中国外销青花瓷器收藏品从荷兰运到了上海博物馆,今后上博就是它们的家。我的藏品将会在上博展出,它们会让来博物馆的观众了解到过去欧洲人在家里是如何摆放中国外销瓷器的。

  由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生捐赠的明清贸易瓷已在上海博物馆辟专室展出。其中除一件为日本彩瓷外,其余96件均为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产品,有不少是国内不常见的瓷器,这为业内人士深入研究中国外销瓷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本文是倪汉克所写的“捐赠人的话”。从继承、收藏、赏玩直到现在的捐赠,它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个收藏家的眼光、品位与情怀。

  ——编者

  我的家族收藏有许多中国外销瓷,我的父亲和外祖父对外销瓷都非常着迷。家族中,我的外祖父本·范·希斯(Ben van Hees)自20世纪20年代晚期开始了这一收藏。当时,我们对于中国瓷器的了解和认识几乎为零,没有人能够肯定地说出某件瓷器的年代是15世纪还是19世纪。那些和我外祖父一样购买中国瓷器的人,纯粹是因为喜欢,而非出于经济原因。我们家族的收藏不仅有青花瓷,还包括五彩和粉彩瓷器。

  小时候,我就已经对瓷器上的某些设计和纹饰十分着迷,我很想知道为什么瓷器上画的男人都穿着裙子,还留着长发、扎着马尾,这些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是在一个艺术的氛围中成长的,却对此一无所知,尤其是中国外销瓷。

  1991年,我父亲去世,我非常幸运地从父亲的收藏品中继承了青花瓷。那时,我刚从北美回来——此前的16年间,我一直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以前人们常说,在美国“什么东西都又大又好”。就新事物而言,可能确实如此,但是就古董,比如中国瓷器而言,在美国就很少见。人们总是只对新生事物更有兴趣。在我搬去美国的时候,父亲让我随身带去两件孔雀(peacock)纹盘。我非常珍视这两只盘子,学着去欣赏它们并且乐在其中。我对它们的由来做了调查,从而了解到这两只瓷盘出自一套250头的中国外销瓷餐具,由一位皮科克(Peacock)先生在1725年左右所订制。于是我对青花瓷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也正是从这件事之后,我开始扩大自己的收藏。非常幸运的是,之后我又得到了第三件孔雀纹盘,同之前那两件的设计和图案完全一致,只是尺寸稍小了一些。

  1990年我搬回荷兰生活,我不想再住在过于现代的房子里了——美国都是那样的房屋——我想要一个有古老传统的家。我买了一幢建于1885年的房子,天花板距离地面足足有四米,非常适合摆放一个传统法式风格的胡桃木柜子,里面放满了中国外销青花瓷。

  总的来说,我坚信,一段时期里,人只能把心思集中在某一样事物上。就我而言,我的精力都放在中国外销青花瓷上。因为一心想要延续外祖父和父亲所建立起来的收藏传统,所以我得以将藏品的数量增加了40%。而我所从事的收藏真正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决定将其捐赠给博物馆的重要原因。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