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学固对书法艺术的贡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 09:56  新民晚报

潘学固对书法艺术的贡献
行草对联:种荷依野水 移柳待山莺  
潘学固对书法艺术的贡献
草书李白赠孟浩然诗扇面

  潘学固书法展日前在上海文史馆举行,引起书法爱好者的浓厚兴趣。潘学固(1893-1982),安徽安庆人,生于翰墨世家,幼承家学,从小熟读古文诗词,六岁始临池习书,先习欧、颜楷书,后又广涉历代碑帖,尤对二王法帖爱不释手,勤学苦练,年少就以书法名闻乡里。他十六岁起又学治印,对篆刻也深有造诣。他为谋生入仕途、办实业,但坚持不弃纸笔,过着一种“困时书为枕、饥来墨加餐”的漂泊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生活安定,得以潜心于书法篆刻艺术。

  潘学固是著名书法篆刻家、书法艺术教育家,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潜心研究孙过庭的书法和书论,折服于孙氏《书谱》在书论上的精辟见解,用之于自己的书法实践,深得其奥秘,形成他独特的书风,即作书心手合一、刚柔相济、体态万千,这就是为书坛称道的“神仙书”。他书法精于草书,人们对他的书法有很高的评价,诸如“古淡闲雅、淳厚飘逸”、“秀丽苍劲、笔酣墨饱”、“逸兴悠然、人书俱老”。给人印象特别强烈的是,他的字刚柔相济,逸笔草草却棉里藏铁。有人称他的书法篆刻艺术为“安徽自邓石如后,此人为一绝”。他晚年对孙氏《书谱》的补遗工作,以及对濒临佚亡的“飞白体”的研究,都是对书法艺术不可磨灭的贡献。“飞白体”又名“飞帛”,相传是东汉大书家蔡邕从工匠用大笤帚蘸石灰水粉刷墙壁得到启发而创造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唐代最兴,宋、元、明、清都有人传习,但到近现代已少有人研究,濒临佚亡。据他儿子潘津生先生回忆,其父在逝世前两年不顾年老体弱,夜以继日遍寻古籍、冥思苦想。他自制了多种材料的笔,通过反复实践,最后选择了蓄墨多、柔韧性较强的藤笔,写出了他理想中的飞白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潘学固于1960年受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文史馆书画篆刻和诗歌组组长,文史馆收藏有他的一百多幅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等单位曾两次为他举办遗墨展,有《潘学固先生遗墨》一书面世。近年潘学固的儿女把珍藏的大量父亲作品捐赠家乡安徽的几家博物馆收藏,并编辑出版《潘学固书法篆刻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