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清书画大家八大山人隐遁佛门生涯解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7日 13:38  人民网

  填补空白,八大山人研究获重大突破  揭秘悬案,狂僧十六年隐遁历史真相大白

  近日,一部由我国著名学者萧鸿鸣先生经过三十多年对文献的考证,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实地反复考察后,终于将困惑明清史学界和美术史界一百多年、八大山人最早遁入佛门的“介冈灯社”这段曾经被研究界失落的十六年历史,撰写成了30多万字的学术专著《八大山人在介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公开与海内外学者和广大读者见面。

  八大山人(1626——1705)明末清初我国伟大的艺术家,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由于八大山人明皇族的身分,又生存于明末清初的乱世,有关八大山人的经历大多扑朔迷离,不为世人所知,其记载的文献、史料也极其稀少。现存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八大山人现存最早的作品,即八大山人34岁创作的《传綮写生册》中,写明了创作地点“灯社”的这套作品,即八大山人最早的出家地“介冈灯社”究竟在哪里?八大山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介冈灯社”?八大山人在“介冈灯社”生活了多少年?“介冈灯社”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如何使这位明皇室的“余孽”王孙得以保全性命并从事艺术创作?八大山人在“介冈灯社”生活期间,到底创作了哪些作品?“介冈灯社”的禅门生活,对八大山人以后的艺术风格形成,到底产生了那些巨大的作用?八大山人在“介冈灯社”期间的作品分期、禅门世系、艺术思想以及其“疯癫”的真正原因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八大山人研究”当中悬而未决的谜案。

  萧鸿鸣先生从事明清史研究和“八大山人研究”三十余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有关“八大山人研究”的数十篇理论文章以来,先后出版了《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八大山人研究》等学术专著十余部,其《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荣获2002年中国美术理论最高奖“学术著作奖”,其众多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和世界范围内的“八大山人研究”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次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在介冈》,是萧鸿鸣先生的最新研究就成果,书中用大量首次公布的文献和新发现的史料,一百多幅图片,将八大山人在“介冈灯社”这段曾经被研究界失落的十六年历史,一一给予了全面的考证和论述,填补了明清史和中国美术史当中的一段重要空白,为今后世界范围内的“八大山人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八大山人在介冈》以发现“介冈灯社”的实地为基础,以八大山人遗留的作品为依据,从散佚于各种鲜为人知的文献、史料,时人笔记、别集中的点滴记载为出发点,秉承传统的乾嘉学派“朴学”精神,运用“考据”、“考证”等国学手段,将“诗学”、“禅学”、“美学”与美术史、美术理论紧密地结合,重视二重证据乃至多重证据,来论证和阐释“八大山人在介冈”的事实,既澄清了以往“八大山人研究”当中许多悬而未决和模糊不清的问题,纠正了以往“八大山人研究”当中存在的诸多错误和谬说,使八大山人早期出家在“介冈灯社”的时间、地点、禅门世系、所交人物、事件等曾经失落的历史,得以显豁出来。

  《八大山人在介冈》作为美术史论著作,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其考释谨严、准确,在“大历史观”的视角基础上,打通了文献、史料之间的藩篱;将证据、方法,乃至于问题的提出、怀疑所在,论证的全过程,完全展示并交代于读者,使“乾嘉学派”这一科学的治学方法运用,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述下,最终解决问题,并得出全新的结论,为“乾嘉学派”在今后“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践范例。

  《八大山人在介冈》坚持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原则;摈弃意识形态的左右,“实事求是”地对“八大山人”这个人物,对其艺术作品,进行“客观”、“公正”、“中立”的阐释和论述,使其呈现出来的观点,具有全新和完全的独立意义。尤其是将“诗学”与“禅学”运用在“八大山人研究”上,为今后研究八大山人作品的思想,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拓展了一条全新的研究之路,其研究手段,不亚于该书的研究核心结论。

  《八大山人在介冈》一书,虽在书名上只说“介冈”,但纵观全书,则是一部对八大山人50岁之前的行实进行全面考证、阐释的著作,对八大山人在国破家亡后三十多年间的逃禅生活,给予了全面的论述和深入的介绍。书中通过对八大山人在“介冈灯社”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分期、风格阐释,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为解决困惑了中国近代美术史当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即“海派绘画”的滥觞祖坛到底在何处这一问题?找到了答案。

  《八大山人在介冈》的问世,既是“八大山人研究”界一项填补空白的重大学术成果,又是江西地方史志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书中所涉及到的众多明末清初历史人物,为今后明末清初历史的研究,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而书中首次公布的大量文献和史料,将对今后的“八大山人研究”,发挥出持久而巨大的价值和作用。该著作的出版,较之于当今美术史、美术理论研究的众多书籍,是难得一见和弥足珍贵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