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访李松:谁是谁的卡夫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5:17  北京商报

访李松:谁是谁的卡夫卡
  《小提琴》 150cm×200cm 布面油画 2009年

  在写李松之前,我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大概的轮廓了。我想写的他是一个特别在状态、有实力有想法的画家,再深入些就写他的作品是怎样完美地绕过学院主义的拘泥,从自我生命意识出发,把古典写实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了当代。坐在深夜的书桌前翻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真正开始提笔写他时,我觉得惶惑了,不但怕我这只笔写不出他画里画外的情绪,还怕通过我的笔传达出来的感觉与李松所在的世界不是一回事儿。

  我跟李松的认识是有机缘的,他的画我也是一眼一眼看懂的。人类天性中有一种不可消除的冲动,就是要对世界和人生问题追根究底,这种冲动虽说提升了人类存在的精神品质,但并不利于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好在上帝就只让这种冲动在少数人身上比较活跃,李松不幸被选在这少数人中,不过他的冲动是以他的画笔来体现的。有评论家说李松除了画画不会干别的,我也觉得没有比画画更适合他的事了,这好像是他生命的一个部分,无论他愿不愿意,他都别无选择。像不能摆脱命运的羁绊,他的画里天生带着悲凉和绝望。从唯美到破碎,从迷惘到深思,从巅峰到低谷,他在情感的波涛里上下游离、逡巡,他的状态始终困在他为自己设置的篱笼里。

  一切的复活都在记忆中,一切的超越都在想象中。从他的“砖头”、“玩偶”、“火柴”、“事件”,到他的“鸟的方向”,每一时期的每一幅作品无不是他思考折磨自己的产物。一幅好的画,一幅忠于并等于产生他的梦幻的画,应该像一个世界一样产生出来,如同创造,我们所看到的创造是不止一次创造的结果。前面的创造总是被下一个创造补充着、相叠着。每一层每一步都给予梦幻者更多的真实,使之渐次趋于完善。李松在创造、再创造的过程中升华和消耗自己。

  任何不能在活着的时候自如地应付生活的人,都需要一只手来挡开那笼罩着他命运的绝望,绘画就是李松面前的那只温软的手。

  “那幅画我内心是有泪的,以为那泪与这世界是隔绝了。拨开海的一角看它低处的蓝,手中任意卷曲的玻璃轰然摔碎,裂成一条刺痛的光,行走,鸟有了方向。”这是某日我看到的李松的“鸟的方向”他发给我的信息。玻璃的碎和鸟的无望让我觉得空空荡荡,看完画后心中的忧伤像巨石一样,充满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所适从,离去的画缠着我,紧追不舍,就像记忆中春天傍晚的布拉格广场,色调无比清冷诡异,卡夫卡的影子随着脚步在周围的小巷里忽长忽短。

  听说以前李松特能喝酒,喝完酒恣肆忘形,快意人生。可我每次见李松他总是两杯白水或是一杯无醇啤酒,很克制的样子,说是彻底戒了。话里字间闪烁着某种不定和无奈,好像还有丁点儿委屈,我很向往他那时候的状态,因为那时候他画的一些花是我最喜欢的,尽管没那么多含义没那么多故事,但时隔多年我还是能在那画上闻出百合的香气,能看见百合花的根须在水里活泼泼的摆动。

  “我不想要什么东西

  只是想 从深渊伸出的双手里救出自己”(卡夫卡)

  李松在卡夫卡的城堡里挣扎着,快乐着,保持着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那一段无法用语言和颜料描绘的黄昏是他最安静的所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