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尹中:留住上海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6日 19:39  《理财周刊》

  文/晓园

  提要:上海的那些老建筑,那些曾经存在过的西洋雕塑,正是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的见证。感谢尹中,他用他的绘画帮我们想起了这段历史,他用他的绘画非常优美地解释了这个城市曾经的美丽和它雍容大度的文化精神。

  听说上海的和平饭店就要整修了,锦江集团已为此准备了好几亿的预算,说是要恢复这座著名的老饭店的历史原貌。我不知道老和平饭店原有的那几座精美绝伦的西洋雕塑是否也在恢复的考虑之中,这些东西当年是被日本鬼子拆毁的,现在恐怕连资料都找不到,所以,要想恢复真的是太难了。

  1941年夏威夷时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海军基地。第二次世纪大战中的太平洋战争正式打响,美国被迫对日宣战。几乎是在山本五十六发出“虎、虎、虎”命令的同时,也就是上海本地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军队开始进入上海的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对上海实施全面占领。猜猜看日本人在进军租界的同时急吼吼地干了一件什么事?脑筋怎么转弯你也想不到:1941年12月8日起,日本鬼子开始在上海全面拆除捣毁所有欧洲风格的雕塑。其中最著名的并不是和平饭店的那组,而是位于现在延安东路顶头处黄浦江边的那座为纪念一战胜利祈求和平而建的和平女神像,日本人将她拆毁了。他们的理由很“正义”,“帮助中国人民摆脱英美帝国主义的统治”,“消除西方殖民主义者强留给中国人民的这些殖民主义文化的痕迹”。只几天功夫,他们就基本清除了上海所有的西洋雕塑。从此,上海这座曾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就再也不像“巴黎”了。以至于像我这样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都几乎不知道这段历史了,更不用说现在的80后,、90后一代了,历史在这里被割断了。

  从1941年12月8日算起,至今已有68个年头。在这68年中,据说很多次有人建议重建这座女神像,但都被否决了,而否决的主要理由据说竟与日本人拆除的理由相似。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今天的外滩,至多只剩下三分欧洲风情了,而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则已变得很曼哈顿了。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去看?

  记得大约是二十年前在柏林,有一次与陆铿先生吃饭,他当时是香港《百姓》杂志的主编。二战时,他是中央社八大记者之一,曾跟随盟军在欧洲战场当随军记者。1947年,他27岁已当上了国民党中央社的副社长,然而他却在上海捅了孔令侃扬子公司的马蜂窝,气得老蒋放狠话要收拾他。我对他这些经历真是仰慕至极。席间谈到上海,我曾疑惑地问他:“都说上海像巴黎,我却怎么也感觉不到。如果指外滩那一块儿,我看还是更像马赛的某条街。”他听后答道:“你这个年龄的人是不知道啊!当年的外滩,从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桥看去,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很美啊!”他顿了一下,恨恨地叹道:“可惜,都被小日本毁了!”他当时那种眼神至今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故事。也是从那时起,我时常会闭着眼睛去想象去体会“从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桥看去”的感觉,但那种感觉始终都是很模糊的。

  人们常说:建筑凝结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而绘画更能帮助人们留下这个记忆。这话有道理。上海是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受西方近代文化艺术影响最深的城市。但是与那些同样开埠很早,同样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很深的岭南、华北的城市,如香港、广州、天津、北京相比,上海又有其独特的华丽优雅的气韵,这显然是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江南“士文化”结合的产物。相比之下,岭南的中西融合多了几分市井气,少了几分华丽端庄;而华北则显得官气浓重,少了几分优雅。所以,海派文化的特征其实是很突出的,它优雅华丽,拒绝粗俗,但又自以为是;它包容开放,追求成功,却又势利矜持;它鼓吹民主精神,宣扬平民意识,却又嫌贫爱富;它欣赏甚至崇尚西方文化,但却拒绝全盘西化,骨子里还把洋人看成洋鬼子。这可能正是中国文化的奇特之处。

  一千年来,汉民族曾两次被外族征服统治,然而结果却是征服者最后都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这显示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强大的吸纳消化能力,因为这个文化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几千年来,它对任何外来文化几乎都采取了一种包容的态度,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未曾做到的。所谓海纳百川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坚持的精神,也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基本精神,这才是所谓“海派文化”的基石。上海的那些老建筑,那些曾经存在过的西洋雕塑,正是这种海派文化的见证。

  感谢尹中,他用他的绘画帮我们想起了这段历史,他用他的绘画非常优美地解释了这个城市曾经的美丽和它雍容大度的文化精神。

  我也终于能体会到“从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桥看去的”那种感觉了,尹中的《外滩·1941年12月7日》已经将它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看到和平女神像了,仿佛也登上了那座平台。我一下子明白了陆铿老先生的心境:当年他随着盟军的队伍从诺曼底到巴黎,到布鲁塞尔,到柏林,几乎走遍了战火中的欧洲。当他行走在赛纳河边、莱茵河畔时,怎么能不触景生情地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黄浦江边的那座风情万种的美丽城市,想起那从和平女神像向外白渡桥看过去的那种好美好美的感觉呢?!

  尹中兄说:“我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争取用三、五年时间,把上海所有有历史的老建筑都画出来,用画笔为它们做传记。那些已经不在的只能根据照片资料去画,那些现在还在的更要抓紧去画,因为随着城市的改造重建,它们中的很多是很难保留下来的,我将把它们画出来,让喜欢上海热爱上海的人们记住上海的优雅和美貌。”

  尹中的这批画画得漂亮极了,我看过许多画上海老建筑的画,有写实的,也有印象的,有的也画得很漂亮很有生气,但几乎没有人能准确地表现出海派文化独有的那种秀丽优雅的神韵。他们画的东西可以放在天津,也可以放在广州,但放在上海就不像了,而尹中画的,的确是上海的历史建筑。在那些精美的小品中他刻意地突出了线条,像是用白描手法在勾勒逝去的历史,整个画面处理得秀美清丽,显示出了他熟练驾驭色彩的能力。他的作品在技法上讲都不是写实的,所以这种色彩实际只是印象的或存在于思想中的。色彩关系一但进入这个层次,它强调的不是真实的美,而是理想的美;不是真实的协调,而是理性的协调;应该像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随性、轻松,而不是人为地一块块地画出来。到此境界,应该说有资格告别印象主义进入当代了,尹中做到了。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上海现在增加了许多城市雕塑,说实话,撇开那些诸如“打电话的少女”之类的小品不算,大型雕塑除了陈逸飞那座竖立在世纪大道杨高路口子上的日晷外,几乎没有一座值得一看。有的还很滑稽搞笑。金科路龙东大道张江的那座不锈钢雕塑,怎么看都像卖袜子的广告。杨浦大桥浦东下口杨高路上那几个玩意儿,真的很像蛋筒冰淇淋上的拉花,因为它每次都让我产生这样的联想。上海这座曾经的“东方巴黎”真的容不下几尊西洋风格的雕塑吗?还是我们真的和日本鬼子想到一起了?

  感谢尹中,他让我们在他的绘画中看到了上海曾经的美丽。

  历史并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创造的,它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所以我们总是自称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