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襄
王世襄没有丝毫大家、学者的架子,一身朴素的中式服装,一副平易近人的长者姿态,一口地道的京腔京韵……大俗之中见大雅的学者风度,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大玩家的境界尽隐于这平凡朴素之中。
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福州,燕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曾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代表,故宫博物馆古物馆科长等,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馆员。他的夫人袁荃猷,与他是燕京大学同学,弹一手好古琴,毕生从事古代音乐研究,还精于描花剪纸。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中的许多家具素描,都是她精心绘制的。
唐 “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玩物不丧志的怪才
在众多文化老人中,王世襄绝对是一个“另类”。
王世襄的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这对幼年时期的王世襄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早在少儿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他曾趣味盎然地回忆:“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鸽。教师怒而掷还作业,叱曰:‘汝今后如不改换题目,不论写得好坏,一律P(即poor)!’”由此可见,王世襄当时对养鸽入迷到什么程度。稍大,他又秋捉蛐蛐,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除此之外,他又拜清代善扑营布库(宫廷摔跤的功勋运动员)为师,学习摔跤,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只有赳赳武夫才玩的放大鹰和养獾狗……在玩乐中,王世襄结交了不少京城各阶层玩得有名气的朋友。
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獾狗、掼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他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
“偏门”与“冷门”中摸门道
有人说,王世襄治学的精神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这是事实,他研究美术史、建筑营造以至明式家具,都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钻到底,总要搞出个名堂来才善罢甘休。他做学问不单纯靠书本知识,为了观察漆器实物,他随时注意故宫的藏品,还经常去古玩铺、挂货屋,乃至冷摊僻市搜集漆器标本,越是残件越重视,因为可以看到漆器的胎骨、漆皮及色漆层次等状况。对于明式家具的研究,也需要对实物进行观察。限于财力,王世襄只好直接与收购破旧杂货家具的旧货摊打交道,往往抢在被家具铺买去之前。他还经常冒着严寒酷暑,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北京的街头巷尾。有时又来到鲁班馆家具店或晓市的旧木料摊;打鼓收旧货人的家,也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然而,全靠自身搜集毕竟有限,每每因为身上带的钱不够而痛失良机。有一次,他在北京通州鼓楼北小巷一个老太太家看到一对杌凳。这是明朝留下来的,无束腰,直根,四足外圆内方,用材粗硕,十分简练朴实,他看了以后非常喜欢。老太太要价20元,王世襄马上掏钱,老太太见他没还价,马上改口不卖了。两天后,王世襄路过东四的挂货铺,看见打小鼓的王四坐在这对杌凳上,可那天他恰恰忘带钱包了。等他带着钱回到挂货铺,杌凳却已经被红桥的梁家买走了。于是,王世襄跑到梁家,谁知梁家兄弟就是不卖。王世襄锲而不舍,不断地加价,历时一年,跑了二三十次,最后花了400块钱,才从梁氏兄弟手里把它买下来。今天,老先生对这对杌凳格外看重,并把其图片收录到他的《明式家具珍赏》中。
王世襄十分重视木工技法和保存在匠师口语中的名词、术语,因为这样的活材料是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的。早年他经常穿着破背心短裤,和北京鲁班馆的老师傅促膝讨教。面对着不同的家具,一个个部位,一桩桩做法,仔细询问,随手记在小本子上,回家再整理,然后再和文献古籍上的记载相互印证。
王世襄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于是,黄苗子先生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研物立志”。过去在一般人眼里,架鹰走狗斗蛐蛐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他不失为一位玩物并研物的大玩家。可别小瞧这个玩家,正是因为喜欢玩,94岁的他至今不觉得自己老。(钟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