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萨子 以日记之名记录中国时代的肖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 10:54  北京商报
萨子以日记之名记录中国时代的肖像
《张国荣》  150cm×150cm   布面碳铅丙稀  2010年

  萨子的“日记——肖像”系列作品以个人日记的方式记录中国时代的肖像。他常说:“日记是一种伤口的自我舔舐,一种自我生命的精神情感修复。”

  中国人的情感、人性和历史是含蓄、内敛的,同时有种悲情的东西在里面,萨子的成长便隐藏在这种过程中。同时,中国人强调“善”,不主张个性,这种人性哲学经历长期的洗礼,形成一种整体性,并成为中国人特定的精神以及生理的成长方式。

  萨子很小就喜欢写字,常常在上课无聊时,在课本上写满文字以获得一种自我的内心空间。同样,在10多年的漂荡生活中,给亲人写信常常成为萨子最大的精神寄托。这些精神在生活的感触中形成一种“禅”义,书写和一种简单的重复则成为一种生命日记和精神的成长方式。萨子在作品中更加关注精神、生命、个人情感等与社会历史整体之间的隐藏关系。

  对于“日记”系列作品的创作初衷,萨子说:“在文字(日记抄写)和旧照片之间建立起一种个人和历史的联系。照片上的人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影响着我的感情、生活、价值观等等,也是我存在的一种方式。但是他们已经死去,或被新的时代所遗忘,‘埋’在我们的历史情结里,通过一种记忆的浮现,反映我们情感和特定社会历史整体之间的隐秘性。”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及与文字感情、《阿甘的传记》中母亲在院里拣花椒籽的生活细节、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里的小魏老师,萨子从这几件事情中抽象出一种中国式的日记方式,其中有一种禅意的退缩和面对生活的方式,这些都支撑着“日记——肖像”系列的文本,成为一个农民式的生活经文。

  萨子认为,这就是生命的方式和意义。由于这种体验,他理解了母亲的生命和单纯艺术就是将自己的生命以怎样的方式埋葬。这是生命属性的验证,一种完全的归宿。而“日记”是艺术家将自己埋葬的方式,每天都去挖坑,腾出内心的空间,让自己全然地躺在那里获得平静。

  萨子(原名包治国):1999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艺术指导、自由职业艺术人。

  个展

  2009年  “夜咒”个展(北京)

  2005年   “来自草原的不明飞行物”(新疆)

  2004年  “长征途中——包治国个展”(新疆)

  2000年  包治国个展(天津)

  联展:

  2008年 “生活在宋庄”(北京)

  2007年 “宋庄制造2”(北京)

  2004年 “以身观身”行为艺术展(澳门)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