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插图
8月13日,苏富比宣布,从2009年开始,原来在纽约、伦敦、巴黎举办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将合并到香港,每年6月和10月集中拍卖两次。加之日前苏富比发布了今年香港秋拍将开设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会的消息,这家上市公司“集中优势兵力”、分区作战的策略更加明显。
亚洲当代艺术“转攻为守”
8月13日,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表示,苏富比近年在香港、纽约、伦敦及巴黎举办的当代亚洲艺术拍卖会,成交日渐强大,经过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很明显的是当代亚洲艺术拍品一直在香港屡创最高佳绩,亚洲客户更是与日俱增。
有鉴于此,苏富比决定从2009年起,集中只在香港举行“当代亚洲艺术专场拍卖”。程寿康早在今年春拍北京预展时就表示,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上市公司,苏富比的各项举措都很小心谨慎,苏富比应对经济萧条的经验可谓丰富。
在全球宏观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下,宣布撤销纽约、伦敦、巴黎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看来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亚洲当代艺术开始进行“转攻为守”的调整不失为明智之举。
今年3月18日纽约苏富比的春拍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不仅是因为这场拍卖中,牛气冲天的中国当代艺术集体遇挫,更富戏剧性的是,纽约同样是当年中国当代艺术起家的地方。
2006年,苏富比在纽约首次举行亚洲当代艺术拍卖,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同志第120号”以97.9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9.8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价格几乎创造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纪录。消息传到国内,业界一片震惊。从此,中国当代艺术涨势一发而不可收拾。2006年底,张晓刚作品的价格已经在香港飙升到了1912.2万元人民币,而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在北京保利拍出2200万元人民币的消息,更是迅速点燃了内地买家的投资兴趣。
然而反观3月18日的纽约苏富比春拍,张晓刚的《untitled》和《2001no.8》流拍,王广义、蔡国强等一向被国际市场追捧的艺术家大多遭遇挫败,仅以估价或略超估价成交。7月1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夜场”中,张晓刚的《兄妹》虽拍出76.92万英镑的高价,但当晚75件当代艺术拍品中只有这一件是“中国制造”。
上半年欧美各大拍卖会上,起拍价偏低以及中线艺术家作品下跌的局势,很大程度是次贷危机带来的联动反应,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对艺术市场的打击不言而喻。面对价格回落和买气降低,欧美拍卖会上的亚洲当代艺术作品首当其冲。
苏富比锁定东南亚艺术
10月4日开始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将首次举办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会。其中大部分私人收藏均将首次现于市场。45件拍品的重点包括:曾梵志、奈良美智、廖继春、白南准等中日韩艺术家的作品。
其实早在今年的春拍,苏富比就把新目标锁定在东南亚和日韩当代艺术上,将东南亚当代艺术品拍卖首次从新加坡“搬”到香港,吸引了包括印尼、新加坡在内的众多东南亚收藏群体到港,不仅他们有机会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竞拍,很多内地藏家也参与竞拍东南亚艺术品,使此次东南亚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达7500多万港元。
相对纽约春季拍卖成交的惨淡,4月苏富比香港春拍上,中国当代艺术3.99亿元人民币的成绩十分突出,同时也创出不少成交纪录。这其中有香港本身的地缘优势,香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内地,毗邻东南亚,辐射东亚,加之相对宽松的税制,使得近年来香港逐渐成为亚洲艺术品的交易中心。香港市场中每次上拍的作品质量整体上要优于伦敦和纽约。
香港苏富比近年来在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买气,对作品的估价也更为客观、合理。伦敦、纽约的拍卖失去其标杆作用的同时,亚洲当代艺术品也建立了自己稳固的华人买家群,拍卖重心的东移自然是大势所趋。
商报记者 李瀛/文
王晓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