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积攒厚家底:老大哥号称大杂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 14:10  大河网-大河报

积攒厚家底:老大哥号称大杂烩

吴金榜收藏的战国“梁布” 

积攒厚家底:老大哥号称大杂烩

这些不完整的器物,隐含着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

  收藏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爱好,吴金榜下放回乡,正处生活低谷,为何能够大量收购藏品?

  从老吴的叙述看,一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收藏成本极低,二是他有着超强的生存能力。他本来胆子就大,再加上生活所迫,别人不敢干的事儿,他敢干;别人不敢挣的钱,他敢挣。也许正因为这种气质,使他在文物“熊市”的底部敢于出手,以“乐透价”买到大量藏品。

  下放之初,老吴家徒四壁,为了让一家老小吃饱肚子,他学会拧笊篱,因此与古钱币结缘,以笊篱换古钱币的方式,开始收藏生涯。

  后来,他又学会了木匠、铁匠手艺,支起两个铁匠炉,技术高超,能打造很多机器零件。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干这些事利润十分可观,但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求财路。

  吴金榜土改时期的同事和领导,不少已在重要的岗位上,那段工作经历,成为他的资源。县交通局盖好了大楼,却买不到玻璃,万般无奈,找到老吴。老吴找老领导批了条子带车到洛阳提货,但拿着条子来买玻璃的人太多,根本排不上队。老吴买来两条烟,晚上送给管仓库的人,第二天早晨上班前,管仓库的人让他把车直接抵住货台,这车不装,谁也装不了。玻璃顺利买了回来,交通局领导大为高兴,派车给老吴送了两卡车煤,那年头煤凭票供应,有了煤,老吴的铁匠炉就等着悄悄地挣钱了。如此这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敢挣钱、能挣钱,为收藏打下了经济基础。

  1978年落实下放干部政策,他不舍得放弃公职身份,在干部“下海经商”即将风起云涌时,放弃已经折腾十多年的生意,洗洗脚上了岸。“如果不是落实政策,俺家早就富起来了。”他老伴儿说。

  恢复干部身份之后,老吴不再做生意,但收藏爱好却保持了下来。后来收藏逐渐热起来,他很快以古钱币、邮票收藏闻名,并逐渐开始收藏书籍、瓷器、民俗物品以及各种汉代文物,被南阳收藏界戏称为“大杂烩收家儿”。

  【兴趣广积攒厚家底】

  在南阳收藏界,吴金榜因年纪大、从事收藏早,很多人尊称他“老大哥”。与只搞专项收藏的人不同,吴金榜收藏兴趣极广泛,南阳历史文化积淀丰富,不定出点啥东西,遇到啥他都感兴趣,所以越收种类越多,藏品成了“大杂烩”,这位“老大哥”也就被大家戏称为“大杂烩收家儿”。

  他最丰富的藏品,当然是古钱币,当初那是两元钱一斤随便买,他精挑细选地存了好几百斤。两块钱一斤的好日子,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结束的,老吴回忆起来,似乎有点失落,又似乎并无遗憾。有一次,他在唐河县城一废品收购站发现了一大堆铜钱,心中大悦,蹲在地上专心致志忙活半天,挑了100多个,付钱时,人家却说啥也不卖了。原来这时收藏热已悄然兴起,人家知道吴金榜收藏钱,懂这个,让他义务帮着挑选呢。这种做法有点不厚道,但老吴也无可奈何,他知道,论斤买的时代到头了。

  不过收藏的机会仍很多,“这一行遍地是宝,看你识宝不识”。有人在唐河县祁仪收破烂时,收到一种纸币,上写“复盛久”字样,辗转卖给了吴金榜。后来考证,这是冯友兰家族发行的纸币,祁仪是冯友兰老家,他的家族号称“复盛馆冯家”,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曾允许地方大家族印行纸币,为期十分短暂。目前发现的“复盛久”纸币仅此一张,堪称绝品,在货币史上有一定价值。

  让吴金榜记忆深刻的,还有战国“梁布”和丝绸之路货币的收藏经历。“梁布”就是梁国(即魏国)铜币,有人在社旗县挖出一罐子,开始很便宜,100多元一枚,吴金榜得信早,收藏了两枚。丝路货币是丝绸之路沿途国家货币的总称,在全世界都很珍稀,南阳一位收藏家收有几十枚,出于对吴金榜的信任,悉数转给了他,“大家都知道,我不是倒家,东西转给我,他们放心。”

  在收藏最低谷的时候,除了钱币,他还收藏了大量邮票和书籍。邮票最初的家底儿,是老右派孙立送给他的那本集邮册,由于动手早,在收藏热兴起之前,他已拥有了大量的藏品。“文化大革命”之初,无数珍贵的书籍被视为“大毒草”,或被红卫兵抄走当废品卖,或被主人当废品卖掉,但风潮过后,这些书的下落,就不很被人注意了,这又便宜了胆子大的老吴,1973年前后,像收铜钱那样,他以“乐透价”收到了1000多本书。

  他的藏书,还有一次偶然的缘分。上世纪70年代,他带着女儿到上海做手术,抽空去逛福州路444号古籍书店,在里面转了一圈,他跟陪同的朋友说:“糟糕了!”朋友忙问:“咋了?”“我怕咱背不动!”原来那里满架解放前的线装书,还有一些没有印行的手稿,老吴挑了1000多册,拿不走的,只好第二天再到书店拿。“坐火车,上天桥,大人孩子带病号,都要给他拿书。”说起来,他的老伴儿至今仍有些怒气未消。老吴自己买了根竹扁担,满满挑一担,手里还提了不少。回到家,别人都不理解:“买恁多书,图啥哩?!”如今看来,这批书成了老吴藏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后来因缘际会,吴金榜又开始大量收藏各种瓷器和汉代遗物。在他家中,记者看到,他的瓷器,很多是残缺不全,并且明显是用碎片粘起来的。老吴叹口气说,那都是从推土机履带下拾来的。

  【碎瓷片见证唐州榷场】

  吴金榜在唐河县城工作时,赶上县里拓宽人民路,听说修路挖出了瓷片,他就跟着拾东西,“我班也不上了,路修了三个月,我拾了三个月。”

  拾到的东西很多,有宋代的赌具,“出老千的骰子,五点有两个,没有六点”,还有黑白围棋子,带花的,最多还是瓷片,他存下来的有1000多片。在吴金榜家,记者看到了一些他当年拾的瓷片,十分精美,但都残缺不全,只有一件完整的小陶壶,那是别人用钉耙扒出来,他用两盒烟换来的。他自己拾到最完整的,是一个元代钧瓷碗,“紫口铁足,绝对钧瓷,碎成很多片又对起来的,但还缺两小块不完整。”

  “现在一片能卖几百、上千元,如果是完整的,就珍贵得多。当时我清清楚楚感受到它们裂成碎片!”

  “推土机推得咔咔叫,一翻上来多少碎磁片,很多翻出来又盖住,拾不出来!”

  “我简直要哭!多少完整的东西他们整糊笼。你啥门?没人听你说,还说你是二球、是疯子,只能跟在后面,能拾多少拾多少!”

  那三个月,吴金榜每天在修路工地上打转,拾了东西用手绢兜着,兜几袋子拿回家,让妻子慢慢洗出来。后来仔细研究,吴金榜发现这些瓷片也是“大杂烩”,哪儿的都有,有本地唐邑窑、邓窑、汝窑等,也有南方龙泉窑、景德镇窑、同安窑等,还有北方磁州窑、耀州窑等。整条人民路都拾到了碎瓷片,但最集中的是在唐河县新电影院附近,那里是县城老南门,老吴听到推土机轧得瓷器咔咔响,就是在这一带。在一个地方,为什么有这么多窑口的东西?老吴最初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翻阅史料,他才知道,那是一个榷场——唐州榷场。

  榷场是宋代发明的一种跨国“互市市场”,设在边境地带。宋初曾与南唐建立榷场,后来与辽、金、元都曾设榷场进行贸易,唐河县城在宋金元时期是唐州州治所在,曾长期是南北边境地区。过去我曾认为,宋金元时期这里长期交战,一定经济凋敝、破败不堪,但听老吴说起他的瓷片,才知道战争毕竟是非常态,尤其是宋金时期,曾长期对峙,维持均衡,双边贸易曾十分发达,而在那种情况下,唐州因地处边境,反而一度出现高度商业繁荣。

  给唐州带来繁荣的,是唐河。这条河流是汉水支流,可以沟通庞大的长江水系,历来是南北交通、贸易的黄金通道。现在所知,唐河沿岸先后崛起的贸易中心,有社旗县赊店镇,唐河县源潭镇、城关镇。赊店镇兴于明盛于清,曾极度辉煌,如今存留的明清建筑山陕会馆、福建会馆、明清一条街等,气象非凡,尤其是山陕会馆,被称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源潭镇也仍存留壮观的山陕会馆,其铁旗杆名闻南阳,镇上有条瓷器街,前几年发现大量瓷片,“南阳拉走两卡车不止。”但赊店镇、源潭镇的兴起,大约都是在明清时期,在此之前,唐河沿岸最繁荣的贸易中心、南北水陆码头,无疑是唐州州治——如今的唐河县城。

  在宋金元时期,由于南北对峙的关系,其他地方的贸易受到很大限制,被选为榷场的唐州,反而受益,唐河的交通之利,这时被放大到极致。因此,虽然是战争时期,当时唐州的商业繁荣,堪比清代的赊店镇。

  根据三个月拾瓷片的观察,吴金榜认为,当时的榷场就在今天唐河新电影院一带,其他的东西都难以留存,只有瓷器保存时间久远,如今那些南北各窑口的瓷片,成为七八百年前繁荣的唐州榷场的纪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