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藏85年前的竹纸老戏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5日 11:10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收藏85年前的竹纸老戏单

收藏85年前的竹纸老戏单

  1925年2月5日,农历乙丑年的正月十三晚上,汉口湖北街(今中山大道之一段)与北京街(今北京路)交会处,常年演出京剧的美商大舞台十分热闹。

  扎实角色加扎实戏码,下午5点半钟,打过了闹台,五出戏正式开演:《女起解》、《割发代首》、全本《御碑亭》、《馒头庵》,最热闹的是最后一出大轴:《新斗牛宫》。

  应春节的景,《斗牛宫》、《洛阳桥》和《宝莲灯》表演时,满台扎的都是灯,错金绣彩,目迷五色。美商大舞台为招徕观众,故改戏名为《新斗牛宫》,邀人重编,硬是把高跷、龙灯、双簧、西洋镜、清水画变(往画上喷水使画作原貌显现)、耍火球等全加到戏里,倒也热闹非凡。

  戏的名堂多,演员阵容强大,不包括龙套,光有名有姓的就有40人:姚玉兰、白牡丹、姚玉英、刘少舫、赵月峰、朱玉英、小兰英、小月红、小灵芝等,艺名以“小”字开头的就有25人。

  这张46.5厘米长,21厘米宽的小小竹纸戏单,从收藏角度讲,包含了当日、当场演出的剧目、演员和演出程序等内容,是当时一个剧场的演出档案,史料价值珍贵;从城市地方文化角度说,它勾画出老武汉元宵民俗图,“新年中各界休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辄往梨园观剧以资消遣”。

  它还告诉我们,京剧可以加杂耍(耍火球)、加魔术(清水画变)、加相声(双簧),而85年前的舞台风云奔来眼底,响遏行云的京胡声,仿佛就在耳边。1920年代的武汉京剧的舞台,竟然可以玩得这样“嗨”。

  而如今,戏单边沿的“水果每碟一百四十文”、“椅垫手巾小账洋四分”、“日夜戏清茶大洋一角”、“包厢一元”等价目标识所折射的社会生活场景,已恍若隔世;汉口解放前叫过大舞台的几个京戏场子,和原址在民众乐园内的新市场大舞台,改成了小商品卖场;汉口大舞台变为如今的江岸区友益街人民剧院,仍然惨淡经营;这张戏单中的美商大舞台,则在1930年代拆除,原地盖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银行大楼,如今依然矗立。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