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方城县城关镇西关社区一建筑工地,考古人员发现了55座战国至汉代大型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200余件。
该墓葬群地处方城县城西关一南北延伸的土岗上。在该处施工的方城县房管局惠民小区廉租房工程地基开挖过程中,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数十座墓葬。
11月下旬,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报批国家文物局后,在方城县文化局的配合下,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发掘了35座墓葬。
在已发掘的墓葬中,以小型竖穴土坑墓为主,出土有陶器、铜器、铁器等器物。陶器主要有陶鼎、陶壶、陶豆、陶罐、陶钵等,铜器主要有铜带钩、铜铺首衔环、铜饰件、铜钱等,铁器主要有铁釜、铁锛等。
据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李长周介绍,在出土的文物中,比较珍贵的是铜鎏金铺首衔环。而在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许多铺首衔环图案。现代有些大门上的兽图衔环,可能就是汉代延续下来的。
考古人员分析推断,从已发掘的墓葬形制和出土的器物来看,该墓葬群应为战国至汉代墓葬群。墓葬级别较低,估计是平民或地主。另据悉,前些年,在该墓葬群北一公里的许平南高速公路建设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公路所经的土岗上发掘出一批战国至汉代的墓葬;而在该墓葬群西侧的红星学校建设中,也曾发现战国墓葬的一组玉器。由此推测,该土岗可能是一处古代聚落遗址的墓葬区。
该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方城当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比较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其余墓葬仍在进一步发掘中。
方城是楚汉文化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夏商时属豫州,西周属缯国,春秋战国属楚,秦置阳城县,汉改为堵阳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方城北部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两汉是方城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两汉时期分封或世袭在方城的侯爵有张骞、许舜、许敞、许党、许并、许绍、尚屠洛、监居翁、监益昌、刘崚、刘宣、刘求、朱祐等13人。两汉至三国期间,还涌现出一批名臣巨宦,如最高司法官廷尉张释之,大夫张挚,经学家、谏议大夫尹敏,机械工程家、监冶谒者、大司徒韩暨和河东太守韩术、南郡太守韩纯等。当时,王侯将相宅第相望,巨商富贾、豪强地主遍及城乡。他们生前“膏田满野,奴婢千群,被服绮彀,任情奢欲”,死后“崇尚厚葬,营建大冢,多埋珍宝,崇侈上僭”,留下众多的墓葬群。从这些墓葬群中出土的汉画像石和陶器、铁器、铜器等文物,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时尚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