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和您说说布衣老史的收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 22:41  新闻晚报

和您说说布衣老史的收藏

和您说说布衣老史的收藏

  编者按布衣老史的真名叫史清禄,与本人曾在一间屋子里办公,但我俩是一种君子之交,从没有个人之间的应酬,属于淡如水的那种。

  老布兴趣爱好广泛,拥有多种头衔,如作家、书画家、摄影家。最响亮的应该是作家,写了多部长篇小说,可以称得上著作等身了。他写过中篇小说《神农架的野人》、长篇小说《捻军》等,自然免不了到神农架以及当年捻军走过的地方去采风,采风之余,也收购了一些古玩。老布为人很低调,不熟悉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个接接热线电话的边缘人物,只有和他深交了,才知道他的深度,他的满腹经纶。

  偶尔一次机会,与他聊起收藏,没想到他的藏品还不少,每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不是地摊捡漏的,而是十多年之前,甚至更远,在乡下采风时或以物换物而来的,或小钱收购而来的。

  对于我这入道不久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他就是一个“先知”,介早就玩收藏,让我“高山仰止”。

  下面是他的几件藏品介绍。

  玉猪龙——龙之始祖

  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C型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文化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出土了包括玉猪龙在内的许多玉器,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延续时间达一千多年之久。1993年仲夏,我去内蒙古赤峰市想看一看红山,没想竟然得到梦中的一枚玉猪龙,至今和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地身影不离。

  在红山的四道沟梁,有我一个没见过面的漫画朋友,那时我在报社当美术编辑,他时常向我投寄漫画稿。我在去四道沟梁的路上,意外遇见一个牧羊女人为救一只跌下沟的小羊崽,自己也跌下了沟,而且腰伤得厉害,站不起身也行不得路。为此,我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背负牧羊女人送至她家。她的男人在院墙里干农活,见来了城里做好事者,还为救人崴了自己的足,于是挽着我胳臂不叫走,非要留下吃饭不行。弄饭间,男主人问我前来赤峰何干。我实话实说:一是朝觐红山文化遗址,二是去四道沟梁探望朋友。男主人表示要送个小物件给我当念想,并且翻箱倒柜费一通大劲,由箱底取出个玉猪龙(见图),说是放羊时候在山里拾的,还拾到过玉龟、玉鸟、兽形玉,都跟卖糖人换了糖。我不能白拿别人的贵重物,便将手腕上戴的一块进口表换了它。

  美石为玉,玉的本质就是美丽的石头。红山玉属“最早的玉”,是被巫用来通灵的。巫要跟神去沟通,中间要有一个媒介,是什么呢?就是玉。《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灵,灵巫也,以玉占神。”红山文化的玉器,大部分都是岫岩玉(学名“蛇纹软玉”),颜色非常丰富,硬度比较低,跟和田玉、青海玉有明显不同。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典型的一种玉器。它的嘴很像猪,身体却像龙,身上有孔可以系绳。猪,在原始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财产。比如汉字的“家”,下半部分的“豕”,本义就是猪。过去认为房子里有只猪,才算成为家。那时候的猪,是家里最重要的财产,所以玉器中大量地表现猪。另外,当时的蛇非常多,人们害怕蛇和敬畏蛇,相见后不是问“吃没吃过饭”,而是问“碰没碰到蛇”。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最重要的财产猪,与最害怕的敬畏蛇合而为一;玉猪龙的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原始龙图腾。

  “铖”是“钺”吗?

  前年深秋,我去涡阳考察捻军起事的山西会馆。一行三人路过城西护城河时,见到一处卖古董的地摊。这样的地摊在上海也不少见,尽是些不真的货色,谁买谁上当。

  守地摊的是位卖玉石杂碎的老农。这个地摊与那些“农村进城市”的地摊不一样,属于“当地人在自家门口吆喝”,货物有来路的主。“买些什么……”地摊主见来了几个城里穿大皮鞋壳子的,热心招呼。

  结果,同行的老汤买了一枚仔料玉疙瘩;吴先生买了两方老田黄章;我买了一个生坑青铜“钺”。

  我买“钺”的时候,听出摊主有些不舍得的意思:“你买回这个小铲子,拴根红绳吊在墙上,怎么看都是个老年月份儿。俺打小光腚就有了它,换糖人看见,要俺拿它跟他换糖吃,俺都没换。”为感谢摊主人“没换糖”,我买下“钺”后,又多给了他十元钱。“你要是不买,就被我买了。还是你下手快!”吴先生会心地笑笑,“你可知道,你买的是什么?”“是‘钺’,难道不是吗?”我得意地说。“这不是‘钺’,应该是‘铖’。”吴先生曾任过十多年的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他有权利这么说。

  我自以为有断定,拿话往远里说,舒“‘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大大降低,后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吴先生显然看出我是在乐陶陶的兴致头上,他没扫我的兴:“回去再查看一下有关资料,嘿嘿,我也说不出个一二来。”

  回沪后,我查对资料大有所获,对自己在吴先生面前的一番“展身段显脸蛋子”,不由得地感到羞愧。《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豁然破散也。铖,权也,所向莫敢当前。”

  我喜出望外得到的这个“钺”,个头比钺小得多,其名号为“铖”,不是战器,是调兵的军权。

  “新铸”的北宋官印

  在我收藏的古玩杂件中,有一枚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的铜印。铜印正方形,榫钮高4厘米,印面5.7厘米×5.7厘米。印文为篆书“新浦县新铸印”;印背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九字。当初在得到这枚官印后,欣喜之余便是对印文的犯愁了,虽然知道印文是阴白篆书,但依照《说文解字》,从头找到尾,由尾查到首,费了一通劲只能分辨出“浦县”和“印”三字。接后,我又是打电话给藏友,又是发传真给老师,结果还剩下一个字没得解。

  可能我在古玩收藏上只是个“雏”,单就为了这枚章的一个字,几天里吃不好睡不眠,身子欠精神便发起烧来,差些影响正常工作。时隔半年,我去亳州考察捻军起义的一处古战场,空闲时逛旧书市,意外看到一本罗福颐的《古玺印概论》。在这本书中竟然有此印的打本;释为“新浦县新铸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曾有前辈收藏家说过:“收藏的乐趣在于获得新知识。”为此我越发来劲,跑图书馆跑博物馆……对于北宋印章有了更多的“新知识”。

  新浦县属现在的四川省,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开江县下有“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废新浦县入焉”。由此可知,宋代初年有新浦县,到庆历四年废除。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五年这次铸造的“新浦县新铸印”,是在江浙等地全部归于宋以后进行的一次全面改铸,也是对四川等地进行的统一铸造。由此可见,宋王朝对地方政府官印的重视程度。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官印中,在印面正文有“新铸”二字的,实属罕见。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