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淘到两件明代柜型扑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22:58  金融时报

  笔者淘到两件明代柜型扑满:一红陶质,高11.5、长15.3、宽9厘米,面上左部有一长3.2、宽0.5厘米投币孔,右有一象征性长形小口,口浅不透。另一黄瓷质,高11.6、长13.7、宽8.3厘米,上部有两个象征性长形小口,口浅不透。

  何谓扑满?通俗地讲,人们叫它存钱罐,是古时以泥烧制而成的贮钱罐。各地的称谓不同,北方多名闷葫芦罐,南方常称哑巴罐。据考证,扑满器形最早出现于秦,成熟于汉魏,兴盛于唐宋,一直流传至今。制作扑满的材质多样,有泥制、陶制、瓷制、竹制等。古代文人骚客对扑满多有称道,留下不少名句。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五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唐末齐已《白莲集·扑满子》曰:“只爱满我腹,争如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宋陆游《自诒》曰:“寒暑衣一称,朝哺饭数匙。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

  当钱储满时,只能将罐打破后方能取出储存的钱币,因此完整的古代扑满极少。现存古代扑满多系陶制,个别为瓷制,且多为陪葬品。随葬品在传统葬礼中标志着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有密切关联。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死,把送葬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孝及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间生活更好的愿望,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早期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工具、家畜家禽等。后来,随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渐渐变成了奢侈品,如金银玉器、布帛绸缎、书画玩器。然而,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死如灯灭”,出现了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人们称这些随葬物品为明器。作为明器的扑满,亦有实物或其模型的区别。笔者收藏的黄瓷质扑满,上部只有二个象征性长形投币小口,显然是模型明器。

  目前,有许多玩家对“明器”这一称谓讳莫如深,总觉得不太吉利。其实大可不必。事实上,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大部分古文物都是通过陪葬的方式得以保存至今。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才能更多地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的文化礼仪、社会风俗。

  扑满在造型上多近于圆球型,如河南省博物馆馆藏的汉代扑满,有泥质红陶蘑菇顶椭圆型,有泥质灰陶半球型等。而笔者日前所见的六件明代扑满,皆为方柜型,大小相差不多,或陶质,或瓷质,但全部来自山西阳城县域。

  笔者曾向河南省钱币博物馆捐献一件民国时期的木质钱柜,高65厘米,长宽各50厘米,面中有一活动木板,木板上有一仅够铜圆或银圆塞入的狭口。这种木质钱柜,在银圆、铜圆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民国时期,一般工商户家多有使用。现在的保险柜,可能就是这种柜型扑满发展延续而来。

  我们见过最多的存钱罐的形状就是猪的外形,所以,国外的存钱罐翻译为piggy bank。实际上存钱罐的外形花样很多,有小虎、小牛,憨态可掬。

  我国曾使用过一个以“扑满”为图案中心的储徽,当时大多印在储蓄存折上,扑满图案上还画了一个清晰的投币孔。1971年新加坡发行了一套《各国节日》邮票,其中有一枚便是“中国人过春节”,画面上两个身穿节日盛装的中国儿童,喜气洋洋地把压岁钱放进象征吉祥的扑满中。

  今天,扑满成为小朋友专用的器物。在观赏、把玩的同时,还可以使小朋友树立储蓄的观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