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本介入致和田玉市场规则改变(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6:56 人民网

  当时台北街头,大大小小有几百家和田玉铺位,因为需求量大而推动了上海和田玉市场对原料和工艺的要求,但是这种主宰地位随着大陆的经济实力强大而迅速丧失。2002年开始,大批大陆的商人开始进入和田玉市场,无数的涨价神话开始诞生,这些故事到现在还在市场上广泛流传。

  最初也是最著名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浙商旅游团的故事:他们去新疆旅游,花500万元买了一卡车料,结果回来粗粗一分,就发现了价值1500万元的玉料。“大批的浙江商人于是开始进入原料收购市场,囤货的传统也是那时候留下的。”几乎每个与和田玉有关的人都经历了这种震撼。2002年春节前,崔磊买下一块5万元的料,所有朋友都说他傻,可是过了春节,就那么几天,无数的人称赞他,那块料有很多人出价15万元。和田玉正式成为财富流通市场上的工具。

  “原来的港台地区买家和后起的大陆买家根本不能竞争。”从前,港台地区买家来大陆可以细细挑选,可是北京的买家很快用一种崭新的风格改变了这种规则,“北京买家来上海,说法都是‘有多少,我全要了’”。和田玉作为高端礼品,在北京供不应求,总结性的话是:“在北京,买得好,卖得更好。”

  而江浙的房地产商、金融界人士成为购买的另一种力量,他们的购买方式更为豪放,买成品,也酷爱买原料,“买回去要是找不到好的雕刻大师,就把它放在保险箱里,反正每天都在涨价”。他们的现金交易模式,也使一般人退避三舍,“出来都是拿着几箱现金”。这时候,港台地区商人完全没有竞争力了,无论是购买方式还是购买力,都让位于大陆买家,“一个玉雕大师要是听见一个北京买家要上门,肯定会放弃开始和港台地区商人定好的约会”。

  近年来,更有大量的港台地区商人从事“回流”生意,就是把以前买走的东西再拿回大陆售卖,“这边的买价远远高于他们当时在大陆的购买价格”。这充分证明了大陆的购买力。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