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收藏 > 正文
 

华南首场古籍拍卖6月将响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7:13 信息时报

  时报记者 徐毅儿 通讯员 胡义成

  下月,华南地区首场古籍拍卖会将会响槌,这是继今年年初以来京、沪、津等地古籍拍卖推开之后,再一次掀起的古籍拍卖浪潮。有收藏投资领域的行家看好古籍的升值潜力。

  今年古籍拍卖红火

  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古今拍卖有限公司获悉,今年6月华南地区首次古籍专场拍卖会将由其掌槌。事实上,今年以来古籍拍卖无论是场次、成交额、成交率都创历年同期新高,不仅广州将首拍古籍,杭州、南京也将办专场。

  据了解,今年以来,古籍拍卖已成气候。1月8日中国书店首开小拍,2月19日北京德宝又首开大拍,此后上海、天津古籍专场拍卖不断,业绩骄人。华南地区首次古籍专场拍卖会也将于今年6月举行。

  行家说,古籍收藏是收藏市场上的“绩优股”。不仅玩的人相对文化层次较高,而且因其价位的低廉,引来一些新人加入到古籍收藏行列。正像一位曾经以玩书画为主的收藏家所言:“一套明代刻本白棉纸的古书,还抵不上齐白石一张画中的一只工笔草虫,一卷宋朝经卷仅与傅抱石的半平尺画相当。而左宗棠的信札36页拍卖成交价与他的二幅对联等价,傅儒的一册手抄诗文集也只相当于他的一幅一般性画作。”这也意味着古籍有升值空间。

  不过,专家称,在古籍拍卖会上,一、二级文物屡见不鲜,但价位却相对较低,究其原因,除了有限制外国人购买的因素外,还有诸如“成套整体拍卖”(文献整体性的需要)、“定向拍卖”等因素制约。因此,古籍收藏的变现不像书画、陶瓷等艺术品那么容易。

  解决“变现难”问题

  据了解,全国古籍善本2004年的拍卖总成交价约3000多万元,相当于今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总成交价30亿元的1%;去年虽然成交价升至5000多万元,但与书画艺术品的总成交量比也仅占1%左右。

  虽然古旧书在市场上也可以变现,但古籍的专属性和定向性使买卖双方难以碰头,导致买方、卖方都说难。

  据悉,目前,在电子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古旧书籍交易平台。专家认为,这种虚拟世界里的“拍卖”,最大好处是使交易价格透明化、公开化,大大便利了古籍收藏与投资。但与真实的拍卖方式相比,网络的影响力还相距甚远,交易额也有限。因此,专家这样形容:“旧书店、市场交易是基础,拍卖方式才是重头戏”,“拍卖要成为古籍市场价格变化的晴雨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市场参考价”。专家认为,古籍拍卖的推开,将利于解决其变现问题。

  投资优势 古籍具经济和文献价值

  据业内人士介绍,古籍与其它艺术品最大不同的是,除了拥有收藏品共有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外,还有文献价值,这也是古籍收藏的最大卖点。古籍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品,必须通过不断变现来实现其价值和增值,但目前古籍拍卖会只局限于京、津、沪三地,给其它城市的收藏者带来很大不便。

  另外,目前名人手札价位也已大大提升,圣旨诰命也价值不菲,成了造假者的主攻方向。但这些东西的鉴别仍然比书画造假的鉴别要容易得多。造假者不易造假,只有造伪水平超过专家,才能蒙得出去。

  投资方向 清朝民国版本成投资热点

  清刻本将越来越少

  从年代上讲,近两年来古籍善本中拍卖的主体是明清刻本,如上海朵云轩古籍拍卖以明清刻本为多。专家称,在明清刻本拍卖中,以清刻本较多,价格最低者约40~50元/册,价格高者则可达1万~2万元/册。明刻本越来越少,价格相对较清刻本高,一般来说,残本、临本约在1000~3000元/册,完整的、成套的则需要上万元/册。由于收藏古籍善本的要素之一就是其稀见性,所以清刻本可以作为一个投资项目,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刻本也必然会越来越少。

  看好民国初期版本

  此外,民国初期的版本也是目前的投资热点。专家解释,民国初期拥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印刷技术甚至已经取代了木刻技术,所以,民国初期的刻本通常是以观赏为主要制作目的,其制作精美,艺术价值相对较高。同时,民国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其刻本的内容基本为人物传记、诗文集等,反映了当时的特殊历史背景,文南价值较高。所以,专家提醒,民国初期的版本绝对是现在投资的好项。

  水印版画艺术价值高

  从内容上看,名家诗文集、历代人物诗文集投资向好。从版别上分析,木刻水印版画由于艺术价值高,也是投资的一个方向。同时,专家指出,活字本、批较本、名家手抄本、名家稿本、红印本、蓝印本、套印本(2色以上)、明清精刻本等都具较高的投资价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