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范迪安剽窃事件:一个敏感词汇与一个糊涂官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8日 09:46  正义网-检察日报

  连年来,学术界没有比剽窃更出名、更杀人的丑闻了。就在这个风头上,冒出了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剽窃”别人千余字的“丑闻”。这样一篇文章,在国内先是出现在“中华特产网”上,再被“全球特产”网转载,都是与艺术无关的网站。时间是2006年。2009年底,侵权三年之后,号称被侵权的黄先生,把范迪安告到了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对于这样一件扑朔迷离的案件,我有以下不明: 

  1.彼范迪安是此范迪安吗?

  侵权文章《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署名“文章作者:范迪安”。由于据说这一文章与萧先生雕刻艺术展相关文章在一起发出,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一体的或具有密切关联度。但是,这与我们当前的习惯做法依然有差异:在作者署名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会署上作者单位,尤其是对著名人物。但是,网站疑问文章没有出现“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这些当代媒体绝不会放过的称号,这不合常情。 

  如此,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疑问:文章作者“范迪安”,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吗? 

  2.从法律角度讲,能够证明网站侵权文章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写作发表的吗?

  被侵权,可以义愤、交涉、起诉,这是公民的法定权利,这样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从符合人之常情的反映到诉诸法律,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不以感情为依据。法庭在审理案件、作出判断、得出定论时,需要查明一系列的环节。比如,有什么证据证明,此文确是公众熟知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创作、发表,最初发于何处,如何上传到网络、在被原作者取证并公证的网站上挂两年的呢?在这一系列问题中,有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比如原来用于作品展展板上,与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法律责任不一样;由他自己上传到网上,与由别人上传到网上不一样;发表于国内著名网站还是不知名网站、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法律责任也不一样。凡此等等,无论由谁来举证,都会成为困扰法庭和原被告的难题。如果证据不足,这就是一个让法庭作难的、没法判的官司。结果很有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决定了案件的命运。 

  3.这件事是否一定要诉诸法律?

  据媒体报道,原告在接受北京媒体访问时称,“他只是希望范迪安能够向他道歉,而对方总是放不下架子,所以自己只能诉诸法律。黄以明介绍说,此次立案对他意义重大,而且这次也只是一个开始。黄以明在诉讼中要求范迪安、萧长正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费100万元”。 

  但是范迪安在接受《检察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与黄先生通过短信、电话作了沟通,表示支持黄先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假如范先生作了这些沟通,论者认为,双方应该是可以坐下来交流谈判的。毕竟,我们主张发生矛盾时要先沟通、调解。法庭是调解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防线。和谐社会建设,不会主张大家动辄使用司法资源。能调解,还是先调解为好。 

  4.这会不会是一场炒作?

  有网友说,在一个偏僻的网站上,设一个局,名家是不会注意到的,然后告你侵权。从社会现实看,靠骂名家“搏出位”,实在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是就本案来看,网友的猜测目前还难以判断是对是错。 

  5.对范迪安的指控是不是已构成了对范迪安的名誉侵害?

  经检索,已经有一些媒体认定范迪安陷入了“剽窃门”,更有论者指名道姓地指责辱骂范迪安。比如,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的《张紫阳:“范迪安剽窃”是对中央精神和国家法律的公然蔑视》的帖子,从标题可以看出,批评已经到了上纲上线的政治层面。如果法庭宣判范迪安侵权不成立,从相关网站、张紫阳,到给范迪安带来“无妄之灾”的原告黄以明,恐怕都要背负法律或道义上的责任。这是远比署名范迪安的一篇侵权文章法律责任更为严重的侵权事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