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间博物馆收益还不如种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4日 09:30  大河网-河南商报

 

陈景顺说,他收藏的瓷器都很有研究价值

  在荥阳梅园村有一个河南最大的陶瓷博物馆,馆主是一位历经30多年自学而成为文物专家的农民。尽管外界对该博物馆的评价颇高,但馆主知道其中艰辛,“纯公益性的,没收入,压力很大呀!”

  在河南,在册、不在册的民间博物馆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博物馆绝大多数不收取门票,但仍然门庭冷落,入不敷出,在寂寞中苦苦坚守。

  馆  藏

  200平方米宝贝近万件

  3月17日,商报记者找到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时,发现大门紧锁,空无一人。

  联系上馆主之后,记者才得以进入。陈列馆共分为上下两层,馆主陈景顺说,展览面积大概有200多平方米。

  在一层的西侧墙上挂着河南现有的古瓷名窑分布图,东、南、北侧陈列着从仰韶文化时期,夏商周到汉唐时期的彩陶、灰陶、黑陶、白陶及红陶,从隋唐五代时期的青瓷到宋金元时期的钧瓷、汝瓷、白地黑花瓷,以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五彩、粉彩。大部分陶瓷陈列在玻璃橱窗里,橱窗上面是相应的陶瓷知识。

  “好东西都在二楼,河南各个时期的陶瓷都能够在这里找到影子。”陈景顺说,这些东西都是他30多年的心血,省内30多个窑口一个一个地淘,才弄到这1万多件,有瓷器,也有碎片,公开展出的有数千件,基本上代表了各窑口的主要品种及其特色,品种和造型多达数百种,同时,还展出有部分外省、市的名瓷标本。

  “2001年的时候,我还向国家捐献了128件文物呢。其中国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34件。”陈景顺说,后来又捐献了一些,要不现在的瓷器会更多、更精。

  据了解,由于藏品过多,陈景顺在郑州古玩城的四楼开设了一个分馆,将部分瓷器搬到分馆,并长期坐镇分馆。陈景顺解释,陈列馆就他一个人,馆主是他,跑腿也是他,两个地方根本顾不过来,如果有藏友过来,都是先联系,然后约定时间前来参观,只要开着门,对普通市民也很欢迎。

  收  益

  免费开放,自称不如种地

  说起为什么办这个陈列馆,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说起。那时候,中断了学业的陈景顺当上了一名拖拉机手,经常到钧瓷故乡禹州出差,也是从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古瓷,也收藏了大量的古瓷和瓷片。

  “我请一个专家给我鉴定,结果发现大部分藏品都是赝品,损失有10多万元,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都很少见呢。”陈景顺说。从那以后,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陈景顺开始看各种收藏类书籍,到处找专家学习切磋,慢慢地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文物专家。如今,陈景顺成了河南省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还是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特聘鉴宝专家。

  陈列馆的房子是陈景顺自家的,不用掏租金,所以陈列馆还算“衣食无忧”。但陈景顺并不满足,陈列馆一直不能发展壮大,成了这位老人的一块儿心病:“搞30多年的收藏,投进去的钱有上百万之多,实在没有能力再往里投了。”

  难道陈列馆一点收益都没有?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陈景顺笑着说,博物馆就是为古陶瓷收藏爱好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研究的地方,是免费对外开放的,要讲收益,还真不如在家种地呢。陈景顺说,他现在唯一的收入只有帮人鉴宝收取一些咨询费,陈列馆虽开着,但举步维艰。

  说  法

  “民博”让收藏者自娱自乐

  与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一样,省内很多民间博物馆都很少对外开放,或者开放时间很短。

  在河南博物院的东配楼,也很少有人知道有一家河南炎黄明清家具博物馆。其馆内珍藏着数百件明清时期的家具,样样都十分精美,仅一件慈禧用过的名为“珍宝阁”的柜子,据说有一位上海的老板仿制了一对,花了800万元,并耗去一班人3年的时间。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精美的博物馆,外面却挂着“不对外开放”的牌子。“开馆的话,每天的维护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个别参观者的素质也实在让人担心。”执行馆长杨君辉解释,所以暂时不对外公开开放,如有收藏爱好者过来,才会开门。

  “全省的民间博物馆,大多数都是够勉强维持。”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康国义说,按照国家规定,民间博物馆每年至少开放200天,不少经过审批的民间博物馆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闭馆状态。

  据了解,全省在册民间博物馆有十几家,不在册的约有数百家之多,能够按照标准对公众开放的不到10家。

  “河南的民间博物馆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隐身于楼房之中的家庭博物馆,以个人为基础。这对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功能而言是欠缺和薄弱的。”康国义说,不过他们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所以作为监管部门也保持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很多博物馆叫收藏馆更合适,我们这些博物馆的处境都很尴尬,更不用说经营了。”省内一家古典艺术馆的主人无奈地说,所以大多数博物馆只能是自娱自乐吧。

  探  因

  “太差钱”让他们集体落寞?

  是什么让民间博物馆集体落寞?在采访中,更多的馆主谈到的是钱。

  “当初觉得开馆营业后至少可以保本,或许还能够赢利,但现在看来,仅靠门票收入连电费都顾不住,经常是十天半个月都不来一个人。”省内一家集团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

  这位馆主还说:“一座场馆的初始投入也许并不困难,但是,一年要拿出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来贴补博物馆藏品的维护、管理,加上不定期的场馆翻修,很难依靠个人的力量维持,很多颇具规模的私人博物馆就是这样最终被拖垮的。”

  “可以说全省民间博物馆都不景气,只有少数挂靠企业的博物馆由于有企业资金不断注入活得还不错。”康国义举例说,郏县农民投资百万元建了一座民间博物馆,但经营一年后骑虎难下,最终杳无音信,更多博物馆因“差钱”处于半关闭状态。

  康国义说,全省100多家国有博物馆,大都存在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更何况是藏友们自筹自建的私人博物馆呢?另外,民间博物馆在宣传上和技术管理上也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争  论

  收取门票是饮鸩止渴?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民间博物馆普遍缺钱,但省内绝大多数民间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不收门票。

  “肯定不能收取门票啊,现在本来人就少,你再收个门票,才没人来呢!”陈景顺说,而且他的陈列馆主要意义是一个交流和学习平台,没人来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了。

  陈景顺的观点,得到了洛阳龙门博物馆馆主王迪的支持。王迪另外身份是某公司的老总,他已在龙门博物馆新楼投入了2000多万元,据说后续仍需要投入5000万元左右,即使如此,王迪仍没打算收取门票,因为他认为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参观。

  在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物馆馆主看来,公办博物馆纷纷免费,民间博物馆无论从藏品的数量和品质来说都无法和公办博物馆相比,收取门票就等于饮鸩止渴,那点门票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郏县农民那个博物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10元门票,结果把博物馆弄得半死不活的。”

  虽然河南炎黄明清家具博物馆执行馆长杨君辉也认为门票救不了民间博物馆,但他们仍考虑收取门票。杨君辉说,主要目的是用收取门票的方式限制参观者的人数,保护藏品。

  展  望

  挂靠企业是唯一出路?

  “拿日本、美国这些私人博物馆发展比较好的国家来看,博物馆的经营收入能达到投入的三成就相当不错了,其中门票收入只能占一成左右,如果想单靠门票维持,那就只有等着关门了。”康国义认为,外国博物馆更多的资金都是来源于企业赞助,现阶段中国民间博物馆最功利的做法就是挂靠企业,“起码生存没有问题。”

  事实上,康国义的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河南炎黄明清家具博物馆实际控制方为“河南三农集团”;龙门博物馆的馆主王迪也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西峡恐龙博物馆的运作方则完全是一家私人企业;天成文物陈列馆的背后则是天成珠宝。

  在王迪看来,挂靠企业并不是长久之计,他说,就拿龙门博物馆来说,加上各种文物,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即使你挂靠到企业,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拿出来这个,唯一可行就是专业化的收藏。

  王迪认为,真正能救民间博物馆的只有政策,如果国家能够大力支持,再加上个人的努力,河南的民间博物馆定能上一个台阶。

  锦溪模式成就“民博之乡”

  在江苏锦溪,有一个令人称奇的景观: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集中了14家民间博物馆,因而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要知道在2002年的锦溪,还只有一家古砖瓦博物馆。

  锦溪的做法就是结合本地实际,将民间博物馆集中起来,集团作战。锦溪的博物馆展品都来源于民间私人藏家,产权仍属于藏家个人,锦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给馆主们提供展馆和工作人员,每年按照藏品价值与提供藏品的藏家按比例分成,藏品可出售,但售一件必须补上一件。

  建博物馆最高补助400万

  据媒体报道,在宁波鄞州区,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筹建、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博物馆,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4000元及以上的,区财政予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度不足该标准的,区财政予以每平方米300元的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额度不超过400万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