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流失文物回家的路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14:29  北京晚报

  1860年被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即将在法国拍卖的消息,近日引起国人的强烈愤慨,也再次勾起了人们对于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命运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里,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流失文物征集抢救的力度,专门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但是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开的数字,在专项经费启动的前四年,共使用中央财政资金近2亿元,却仅抢救回流散文物204件以及皮影文物6万余件。

  回购、依法追索和捐赠是流失文物回归的三条重要路径,但流失文物回家的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以国家出资购买为例,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即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著名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近几年,很多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纷纷回到国内拍卖场中。国家为了促成这些国宝的回归,于2002年启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同时鼓励国有收藏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购买这些珍贵文物,如2002年国家斥资2999万元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购回流失在日本的米芾《研山铭》,2006年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从嘉德拍卖公司购买散佚在民间近百年的故宫旧藏《隋人书出师颂》。然而,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拨款,相对于百万件的流失文物和动辄天价的文物,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法律追索方面,我国政府1996年签署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文物返还的公约》,并曾成功从美国、英国、丹麦等国追索回多批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国文物。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如:2000年,当获悉在美国苏富比拍卖行将要上拍我国河北曲阳王处直墓被盗浮雕之后,国家文物局会同河北省文物局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大量的取证调查工作,从而通过外交手段和法律途径成功地将被盗文物追索回国。

  但是,依靠法律手段跨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件十分耗时费财的事情,其中不但有复杂的法律程序问题,还要面对取证的难题以及对部分善意的购买者进行适当补偿的问题。此次以法律手段追索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艰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现实。

  通过有识之士的捐赠和返还义举让流失文物走向回归之路,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在北京,“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于2003年7月启动了“国宝工程”,并一直致力于发动有关各方以捐赠方式促成文物回流,然而除了促成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博士捐资购回了圆明园猪首铜像外,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流失海外中国文物集体“回家”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 本报记者丁肇文

    相关专题:

    圆明园兽首该高价买会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