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专家在香港捡天漏 海外宝瓶得以回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4:26 北京商报
在北京天雅古玩城采云轩中藏有一件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子孙万代大吉瓶,它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此类乾隆时期大件珐琅彩瓶惟一的存世孤品。 270万元拍回祖国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前夜,英法联军已经兵临城下,人们一片恐慌,而几个黑影就在这一片恐慌之中,趁人不备溜进了圆明园。他们在圆明园中四处寻觅,找寻珍宝。突然,一个人发现了这只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子孙万代大吉瓶,此瓶造型端庄秀美,纹饰华丽典雅,一眼便知是件稀世珍宝。他抄起这只瓶子,连同其他几个“掏宝”归来的人,一起逃离了圆明园。 由此开始,这只葫芦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且被人将底部款字磨去,只隐见双栏圈绘痕,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它自己知道。直到1956年,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不是在圆明园,也不是在中国,而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拍卖会上,由驻美国的以色列大使所收藏。又过了30余年,在2003年美国纽约多尔拍卖行的拍卖会和2005年秋季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它两次出现供世人瞻仰,但名字却换成了清雍正黄地粉彩瓶。但拍卖行的失误却给了它一个回归故乡的机会。著名文物专家钱伟鹏在翻阅拍卖图册的时候,就认定该瓶并非粉彩,而是“官窑中的官窑”——珐琅彩。为了不引起旁人的注意,他让朋友出面,不动声色地以落槌价270万元人民币(加佣金为320万元)让这件在海外“颠沛流离”的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子孙万代大吉瓶,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磨款之谜 清乾隆黄地珐琅彩子孙万代大吉瓶底款因何会被磨去?据参与这次大吉瓶回流拍卖的徐湘江介绍,在民国时期,古董商人常将雍正青花器物底款磨去充当永宣之物,牟取暴利。但珐琅彩是康熙年间的新品种,康熙、雍正、乾隆年代相近器物差价不大,拥有者如果磨去款字也只能使其跌价而并无升值意义。因此,该瓶拥有者绝不可能为卖高价而去磨款。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大批宫中宝物散失到民间。慈禧返京后清廷曾下诏:“凡吾官民如见宫中之物者一律送还宫中,如有隐藏者重罪治之。”宫廷要将流出宫的宝物收回,如果发现不交的就杀头。在生与死的选择下,该瓶拥有者就想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将底款磨去。如有人举报,也因无帝王年号款字,借以逃脱罪名。 清宫档案证明其身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苏富比这样的顶级拍卖公司将这只珐琅彩误认为雍正粉彩?究其原因是雍正清宫档案中不见此瓶记录,乾隆早期器型又与雍正晚期相似。据乾隆清宫档案中记载:“……乾隆四年十一月八日……内烧选择白釉双耳瓶七件……白釉葫芦瓶八件……当日催总邓八格将填白瓶共一百十二件领去烧造珐琅用。”而依据记载,乾隆四年文献中记载的8件白釉葫芦瓶,在乾隆五年五月初二烧成,但是8件中只有2件成为珐琅器,而清乾隆黄底珐琅彩子孙万代大吉瓶正是其中一只。景德镇当代著名文物鉴定家、工艺大师黄云鹏教授也认为此瓶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并且此瓶的珐琅料有别于同期的粉彩,绘画技法上与康雍两朝的铜胎珐琅手法一致。由此断定,此瓶确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乾隆珐琅彩大件旷世珍品,是已知海内外惟一的一件同类尺寸和造型的存世孤品。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