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瓷器 > 正文
 

天价青花解秘民窑性质官窑品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11:53 东方网

  元青花,即元代的青花瓷器的简称,早已被中国陶瓷界认定为与唐三彩一样的专有名词、专有品牌。元青花的釉料,主要为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且大件精品主要供出口,供中亚、欧洲宫廷贵族赏玩、珍藏,故元青花留给后人的谜语最多。

  中国元明清彩瓷大家族里,青花及青花釉里红瓷所包容的中国文化内涵最深、最广,且对世界的影响最大,而这其中又数元代青花瓷最令世人叹为观止。2005年7月12日,一件
中国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但国内却有业余专家质疑此罐年份鉴定有问题,纹饰风格类似明朝青花绘画特征。其实,传统陶瓷界元末明初(洪武)青花一直不分,因虽年号有变,但制瓷材料、工艺、人员、作品风格等均少有变化。

  留给后人的不解之谜最多的元青花如何区分官窑民窑?也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国内博物馆目前存世元代青花瓷总数约数百件,元青花大件精品又多藏于海外,如仅土耳其

托普卡比博物馆馆藏中国元青花精品就有40件,其馆藏数量、质量,已超过中国任何一家博物馆。所以元青花历来公认价值连城,弥足珍贵。

  学术界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因资料匮乏,关于元代青花瓷生产的官窑、民窑性质、工艺特性(包括胎体特征、釉层特征和青花特征)、产品分期、装饰工艺等留给后人的

未解之谜太多太多……故近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经久不衰的热点。

  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收藏界和出版界因缘于经济的飞跃,有关中国古陶瓷研究的专著和画册“层出不穷”,图书市场欣欣,但是,无论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业余的学术探索,迄今尚没有一部系统研究元代青花瓷历史的大型权威专著,这是不争的事实。

  系统地研究元代青花瓷,首先要吸收最新考古成果,以全新视角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存世元代青花瓷资料做系统归纳与科学分析。其次对青花瓷的起源,元代青花瓷产生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和技术构成,元代青花瓷的发现和收藏,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过程与分期,元代青花瓷产地,元代青花瓷造型,元代青花瓷装饰办法,元代青花瓷纹饰特征,元代青花馆藏数量,元代釉里红和元代青花瓷的传承等,都要有突破性的研究思路。

  有争议的元青花有官窑器吗?元青花是否也分官窑、民窑?陶瓷收藏界一直有人在疑问。而传统的文博界,一直有专家这样认为:大件的整器为官窑,而小件质劣的为民窑。

  但是明洪武二年,景德镇才出现宫廷投资的真正意义上的御窑厂,专为宫廷烧的

瓷器才称官窑瓷、官窑器。元代还没建御窑厂,何来官窑瓷?

  其实,元青花瓷从一开始就是为满足社会商品需求,尤其是为适应对外贸易需求而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完全为民窑性质。按照这一思路判断:元青花全部属于民窑,无可非议。但是,为什么存世的元代青花瓷中,国内藏品与海外藏品在器型、纹饰、内容风格、工艺质量与原料质地等方面差异很大,且同样是海外发现或收藏的元代青花瓷,东南亚、西亚、欧洲与非洲的也不尽相同,而这种现象在海外收藏的明清瓷器或之前的唐宋瓷器中也曾出现。正是因为元青花的商品性质,使它尚在窑炉中时便被赋予了不同的“身份”与“身价”,以便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以窑场体制分析:元代没有御窑厂,故元代没有官窑瓷,元青花只能属于民窑瓷,这种观点是不可动摇的。

  以出口外销对象分析:为适应中亚及欧洲宫廷贵族的需求,元代景德镇在批量生产普通的元青花出口瓷之际,还汇集、整合全部技术力量,精心生产出一批批适合中亚及欧洲宫廷贵族欣赏口味的元青花大件精品,这就不能与出口劣质的元青花小件器物等同起来。元代没有御窑厂,但当时为中亚及欧洲宫廷贵族生产的出口青花瓷的作坊也是官办的,原材料、绘瓷艺术、烧窑艺术等都是一流的。形式上虽不是御窑厂出品,但性质上已类似于明洪武二年御窑厂开办以后的御窑产品的生产。就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景德镇为毛泽东主席生产“7501”用瓷,属非官窑瓷工厂生产,但民间已把这批瓷器称为:“红色官窑瓷”,其性质类似。

  故笔者认为:元青花虽均属于民窑性质,但出口的大件精品,是为了满足海外宫廷贵族生产的,其器型、釉水、纹饰、胎骨等均是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先声,孕育了明永乐宣德官窑青花,所以应该给予出口元青花精品一个身份:即是属于专供海外宫廷贵族赏玩的出口官窑器,属于出口"官窑瓷"。

  因为,历史上宋朝有民窑烧造的“汝窑青瓷”进贡宫廷,后被认定为官窑器。同样,民窑烧造的供外国宫廷赏玩珍藏的元青花大件精品,也应该被认定为出口“官窑瓷”。

  沪上书法名家朱亚东的书法,奠基于唐楷法度,得神韵于王羲之、怀素遗风,取气势于王铎、于右任诸贤,其行草书字字如珠玑,神韵相照,顾盼呼应,大小疏密,拙巧相济,墨色枯润相融,线条从容,潇洒流畅。

  亚东认为草书之难,不仅难在表,主要难在神;传神之难,难于心声。故其则是用心声来表达其强烈的个性状态和其内心世界的艺术想像力。

  亚东在沪上已从艺十余年,其在1981年曾获上海市职工书法、篆刻大赛第一名。亚东从一位普通工人成长为书法名家,表明他对艺术刻苦、执著的追求过程。如以亚东近期的作品与早期作品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书韵,运笔、结体、章法之变化轨迹。他任意挥洒的每一幅作品,均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诚然,作为一位书艺探索者来说,作品能进入如此佳境,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追逐传统,汲古承新之结果,当然这与严父的督促及恩师朱卓鹏的真知灼见之教诲是分不开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