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收藏 > 瓷器 > 正文
 

吉州古窑多尤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 11:25 江南都市报

  文/记者 黄铭 王文

  ·古镇里的古窑包

  吉安在隋至宋代称为吉州,自古多有欧阳修、文天祥这样的文豪雅士,让庐陵文化烁烁生辉。吉安市博物馆馆长高立人说,年初的200件精致的古吉州窑品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震撼了世界,人们无不惊叹它们的精妙和厚重。

  赣江边的永和镇离吉安市只有10多公里。一头老牛立在高耸的古窑包上静静地咀嚼着小草,窑包上的小草已经历了600年以上枯荣,它们默守着一个从晚唐开始到明初突然终止的离奇故事。

  这样的如岗大窑包,在永和镇上散布着20多座,足以说明当时旺盛的吉州古窑火是何等的壮观。步入镇子里斑驳的巷道,地上废匣钵片嵌砌成的各种纹样纵横交错,尽显古朴而又多彩的风貌,那种奇特的静谧让人在瞬间涌起无限的激动。在永和镇,残碎的吉州窑瓷片俯首可得,这些瓷片是否就是遥远的吉州古窑故事的句号?

  永和镇和武汉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宋代的三大名镇,据说这里原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仅附而居者数千家,人口四五万,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华之地。

  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内,藏着一黑釉木叶文盏。黑釉盏口大底窄呈斗笠状,盏中盛水,盏底桑叶脉柄清晰,宛如夜空中的皓月超凡脱俗。目光追逐,华贵艳丽的黑釉窑变瓷中的鹧鸪斑,兔毫纹是当时的名贵,令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所长说,永和镇曾是东昌县治,所以吉州窑又叫东昌窑或者永和窑。吉州古窑品尤以黑釉瓷著称,被称为一绝的“木叶文”和“剪纸贴花文”饮誉中外,英国收藏的凤首瓷瓶视为世界级珍品,日本收藏的几件瓷器被当作国宝。现在,展厅里成功复制的这些瓷中尤物,破解了一些吉州古窑的千年之谜。

  ·吉州窑开窑之说

  行在木板浮桥上,微风细雨几叶碧荷摇曳,湖波荡漾白水浩淼。所长说,到了枯水季,湖中的瓷片遗存随处可见,这湖是几朝吉州窑工取土烧瓷留下的。在永和镇,这种引取土而成的湖泊水塘星罗棋布。

  湖边的竹林中,隐藏着一座气势不凡的龙窑遗址。所长说,这座斜长38.8米,宽4米的龙窑是平地堆建。可惜窑址天棚破损,只留下成双成对的青砖柱子与苍穹对视,而脚下满目古瓷片、窑具在黑暗中轻声叹息。

  一座古塔淹没在烟雨朦胧中。高立人说,那是有名的飞来塔,在塔下曾有一座本觉寺,1980年省文物单位对吉州古窑进行首次发掘的地方就在本觉寺附近,当时出土的多朝代陶瓷文物4500余件,世界震惊了。

  就如是唐还是宋时所建的飞来塔一样,吉州古窑何时燃起熊熊窑火存在太多疑问。《青原山志》载:东昌窑是“宋时开窑,取鸡冈龙度腻土作器”。可惜"宋时开窑"一说浓雾未散时,人们又发现《东昌志》中有记载说:“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这本《东昌志》说吉州窑是五代时创业,把吉州窑的建窑、发展和兴盛时期划得分明。但更多的专家认为是唐代后期,盛行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在黑盏的衬托下,饮茶者便于观察茶色,于是黑盏风靡一时。黑釉敞口碗的出土,完全可以认定吉州窑应是唐代后期建窑。

  ·宋时的五大窑户

  《庐陵县志》说:“吉州宋时有五窑。宋时江西窑器出庐陵之永和市”,这一句话,把宋代吉州窑的繁忙场景描述得惟妙惟肖。

  吉州窑是民窑,在南宋时代进入鼎盛时期。相传当时这里窑火终年相望,层楼锦铺处处皆是。客商们为了采购吉州窑瓷器,在永和镇设了许多会馆。

  吉州古陶瓷研究所所长说,1981年12月,永和镇肖家岭出土的一件枕底残片引来了人们的兴趣,非同一般的是,残片上分成二列刻着:“元祖郭家,大枕记号”。

  “元祖郭家,大枕记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谜呢?对此进行解读,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世袭的特点和广告用词方式。在古时,家庭作坊支撑着手工业作坊,技术世代相传。肖家岭出土的绿釉枕上的“元祖”,意思是祖上历代工艺,所以款铭具有广而告知的作用。

  在专家们的毛刷甚至是牙签的清理下,清晰地显示出永和窑绿釉制枕作坊有“真郭家枕”、“舒家记”、“严家记”、“陈家印置”、“曾家记号”共五家。在古籍的只言片语中,专家们发现了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记载了吉州窑善制碎器的舒翁,还难能可贵的记述了当时的女陶艺家舒娇的名字。可是,舒翁和舒娇是谁,他们又生活在哪一个年代呢?《庐陵县志》道出了原委:“欧阳铁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礻右、崇宁者。”按图索骥,在南宋人欧阳铁的《杂著》中,人们找到了比曹昭早两个世纪的有关舒娇的记载,揭开了绿釉枕底的"舒家记"就是舒翁、舒娇家造的,其烧造时间在北宋末到南宋初,与郭家等其他四家绿釉枕主要窑户为同一时间出现。

  永和“宋时五窑”将吉州窑推向了颠峰。

  在一只褐色彩绘海涛纹残罐的罐肩上留下的一圈文字,让人们看到了古吉州人的经营之道。罐肩上的"作称心卖买和合者"表明,永和窑户做买卖时要做到质量、价钱让顾客满意。谁曾想到,这样的经营思想也是今日商界所提倡的美德。

  ·早于瓷都的青花瓷

  在吉州窑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元代青花瓷。令人费解的是,离永和镇300公里远的景德镇一开始并没有青花瓷。飞舞的青花因何先跟吉州窑结缘呢?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后,北方磁州窑部分工匠南迁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继续烧制瓷器,这也许就是青花落户吉州窑的真相,可能是吉州窑用的是江西地产青料和瓷土透明釉质量及烧成温度等原因,青花的发色远不如宋磁州窑青花瓷器那样诱人,但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却非同一般。

  宋末,战火使掌握了釉下彩的吉州窑工匠逃往景德镇,致使到了元代,景德镇忽然有大量的青花出现。如果文献记录无误,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些是支持“吉州窑元代熄火说”的学者猜想。

  为何“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窑在宋代未能生产青花,而让吉州窑先行一个多世纪?吉州古陶瓷研究所所长说,官窑建制的完善,让不少民窑终于在宋代分离出来,这时,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闻名遐迩,完全符合南宋帝王的喜好。南宋灭亡,元朝帝王不满足宋朝皇帝对单色釉瓷的偏好,所以逃来的吉州窑工匠才在景德镇窑施展釉下彩技艺。景德镇生产青花时,这些青花钴蓝又从何而来?

  有专家猜测,吉州窑工匠携来江西青料,在如玉一般的景德镇瓷胎上作画,成器后的奇妙世界令任何时期的釉下彩都不能与之相比。随着元代帝国疆域的延伸,丝绸之路的重新开启,阿拉伯人的苏麻泥青,使景德镇的青花再次锦上添花。如今600多年过去了,当初留在阿拉伯的元代景德镇青花大器依旧光彩夺目。

  ·吉州窑熄火之谜

  在永和镇的古窑包上,前来牵牛的老农说,吉州窑创于唐代后期,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明初,距今有一千多年,只要是永和镇人都知道这些。

  眺望着连绵起伏的古窑包,老人说出了一个吉州窑和文天祥之间的故事:相传宋丞相文天祥路过永和镇时,吉州窑里烧的瓷器忽然窑变成了玉,永和镇几万窑工怕这个消息给宋皇帝知道后再也烧不出玉,干脆封了窑洞逃往景德镇。

  老人说得很投入,还说文丞相路过永和镇时,他的抗敌精神感动了数万窑工,窑工们纷纷拿起武器跟着文丞相打仗去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所长说,老人的说法来自明曹昭《格古要论》和《景德镇陶录》。明末清初方以智的《游永和记》还说道:"宋末窑变,乃移于饶,或曰土断,近之不见",提出由于吉州窑大量生产,窑场附近的瓷土取完,窑火不得不熄。

  在婺源县,有一个吉州窑瓷瓶,该瓶底部有"天祥窑造"四个字,这反映出文天祥牺牲后,吉州人为纪念着这位抗元英雄,这表明文天祥不但没有带走万名窑工,甚至到了元代,这里的窑火依旧在燃烧。

  但是,在吉州窑遗址内,人们发现了一些可以证明吉州窑直到明初还在烧制瓷器的证据,尤其是一片“大明”的彩写瓷片。

  “大明”两字又揭开了另外一个权利纷争的故事:元末,白莲教主、栾城人(今河北栾城西)韩山童组织反元起事被官军捕杀后,1351年,他的儿子韩林儿被北方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等迎到亳州(今安徽亳县)立为皇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可惜,小明王只是受制于人的傀儡,当亳州被元军攻占后,随刘福通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梁失陷后,还都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遭围后,他投靠曾经尊奉自己如今却实力非凡的朱元璋,结果1366年,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

  这一史实说明,写有“大明”的瓷片,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时的产品,或者更具体地说,明初时,吉州窑才衰废熄火,但因何而熄,众说纷纭。

  老人牵着牛,夕阳如窑火一样笼罩着他和牛。回头时,分明看到他一脸皱纹留着的是沧桑之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宋瓷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