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生意经:年收入900万元做事从来没赔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22:38 经济视点报 | |||||||||
在明星光环的笼罩下,赵本山的商业才华鲜为人知。他说,他只是在按照与市场比较吻合的方式往前走。 过去被别人经营的赵本山,如今在经营别人的同时也经营自己。“过去我是泰森,现在我是唐金”,这也许就是赵本山对其经营理念最形象的比喻。
□经济视点报主笔 刘金松 在经过两场热身预演之后,赵本山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郑州。 5月28日,他的《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巡演的第一场演出在这里上演。赵本山对这场演出相当重视,他不仅亲自带队,还带来了主要的骨干队员和强大的宣传攻势。 作为演员,赵本山在全国有着最为广泛的知名度,他的作品让人们领略到了最基层人民的幽默艺术,他甚至成了“小品”的代名词,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的节目是亿万观众期待的亮点,而每次从他口中冒出的经典语句也往往会成为一个时期的口头禅。 今年已经48岁的赵本山,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这个只念过小学,自称为“农民”的艺术家,在“2006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位居第15位,年收入为900万元。 赵本山并不缺乏经营天赋,正如他曾经宣称的那样:“我只是按照与市场比较吻合的方式往前走,但我每走一步都是成功的,在我做的事情中从来就没有过赔钱的时候。” 即便如此,他的商业才华依然被淹没在他的明星光环中。作为商人的赵本山,鲜为人知。 煤炭起家 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莲花乡莲花村的赵本山,曾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离开农村,农村太苦了。” 当年,那个不到100口人的山村很穷,在赵本山的记忆中,“几乎没吃过整顿的饭”。 1987年,赵本山和潘长江搭档表演《瞎子观灯》时一炮走红,在沈阳演了五六百场。这一年,他终于调入了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得到了盼望已久的“铁饭碗”。 1993年,赵本山开始经营公司,主要做文化、广告、影视和煤炭。据媒体报道,当时赵本山经营公司的盈利主要靠煤炭。在东北这个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谁都明白做煤炭生意就意味着财源滚滚。但赵本山究竟靠煤炭赚了多少钱,并没有确切的说法。 赵本山周围的很多人,对此也都是讳莫如深。曾有和赵本山相熟的记者私下说:“赵本山希望艺术以外的东西媒体少报道。”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煤炭生意赚到的钱为赵本山玩转文化产业积累了必需的资金。煤炭和文化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在赵本山的“忽悠”下,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1997年的一天,赵本山和几个老板去二人转剧场看演出,几个老板非常喜欢,“光小费就给了几十万元”。 这一下子让赵本山找到了感觉:“这才是最宝贵的艺术,但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而且,东北地区有着为数众多的二人转艺人,如果把这块资源开发出来,肯定大有市场。于是,赵本山又把二人转纳入了自己的产业。 于是,这个“小品大王”开始利用每次上春节联欢晚会演小品的机会推广二人转。二人转在全国出名了,于是有了《刘老根大舞台》的出炉,有了300年来二人转首次尝试走出东北的梦想。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的全国巡演计划,也在郑州拉开了序幕。 文化老板 在演小品、拍电视剧之外,二人转成了赵本山最看重的事业。那时,他希望能在沈阳建立一所艺术学院,用于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将传统的东北二人转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想法立即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沈阳市政府特地拨出一块面积为300亩的土地,作为艺术学院的教育用地。 不少学校也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与赵本山合作。最后,他选择了辽宁大学,并成立了一个单独的艺术学院——本山艺术学院。 此后,赵本山还策划成立了本山文化传媒集团。2005年年初,赵本山把它升格为本山传媒集团,下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影视基地(与艺术学院配套),以及实习基地。 对于集团的功能定位,赵本山认为:“本山传媒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公司,大家知道的二人转演出、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我拍的影视剧等,现在都属于这个范畴。大本营就在我的影视基地里。” 他所说的影视基地,位于沈阳市南郊的苏家屯。有权威人士称,这个号称花了赵本山8000多万元的影视基地,要不是政府特批,仅300亩土地的地皮价值就在7亿元以上。 赵本山的生意,从头到尾都由他自己掌控。从演员的培养,到最后的产品(影视剧和演出场所),形成了一条龙。 对于今后,赵本山很务实:“还是得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链,一环扣一环才能持续发展,集约型经济总比粗放型经济要科学。” 这个产业链的集约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如果把《刘老根》电视剧所创造的品牌价值用货币来衡量的话,据估计,仅“刘老根”商标的价值就在1000万元左右。 演员、导演、企业家,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赵本山认为:“我应该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人吧。过去别人经营我,现在我经营别人也经营自己。就像唐金和泰森,过去我是泰森,现在我是唐金。” 在赵本山看来,“做二人转肯定不会赔钱,但它会耽误我很多赚钱的机会”。即便如此,他仍然希望,“假如我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钱、足够的演员,我要让‘刘老根大舞台’像麦当劳一样遍布全国的大街小巷”。 玩不转的足球 赵本山是一个铁杆球迷。但是,投资足球也成了赵本山多元化经营中唯一的败笔。 2005年6月8日,在文化产业屡试不爽的赵本山宣布进军体育产业,入主辽宁中誉俱乐部,当上了辽足董事长。 赵本山的介入,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因为那时的辽足困难重重,连发工资都成问题。 一个文化界的名人,靠什么去拯救积重难返的辽足?赵本山有多大实力?这种掺和又能给赵本山带来什么好处? 这一事件立刻成为当时国内财经、娱乐、体育三大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这在以往也是很少见的。 为了拯救辽足,双方推出了九大合作方案,包括成立全国第一所足球大学;联合收购某台电视频道,开办体育文艺专业频道,并借此吸引投资,携手进军娱乐业等。 但在6个月之后,这场形式大于内容的“联姻”即宣告破产。 “足球太脏了,太闹心了。”曾经很有信心拯救辽足的赵本山最终发现。 但他并不后悔,正如他上任之初所说的那样,“对于搞足球,无论结果怎样,我都决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