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评级:2017年度中国银行业信用回顾与展望

新世纪评级:2017年度中国银行业信用回顾与展望
2018年02月24日 14:06 新浪投资综合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来源:新世纪评级

摘要:

  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企稳,经济结构性改善,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表观数据平稳,拨备覆盖率小幅回升。金融去杠杆效果明显,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持续回落,理财业务增幅大幅下降,同业资产负债业务及同业理财业务均有所压缩。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及强监管时代来临,资金市场利率攀升,资金面维持紧平衡,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经营特征且近几年同业负债依赖度有所上升,流动性压力显著加大。随着资金市场利率上行导致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逐步向资产端定价传导,商业银行净息差二季度以来企稳回升,叠加表观贷款不良率企稳、信用成本下降,商业银净利润增幅有所回升。

  展望2018年,中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置于三大攻坚战之首,预计2018年货币政策难言宽松,金融去杠杆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监管的主旋律,且三行一会之间的监管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在金融去杠杆的主旋律下,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扩张将受到持续的制约,银行业务回归存贷款及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预计2018年资金市场利率将温和上行,且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辅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及定向降准等达到调控目标,且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将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犹存。2018年,我国将更加注重“高质量经济增长”,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金融去杠杆过程中部分企业融资难度及融资成本上升,加之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较大,商业银行仍面临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展期、续期及借新还旧操作,不良贷款认定标准相对宽松,表内外投资类业务资产质量不透明,风险暴露仍不充分,存量不良消化仍需时间。预计商业银行净息差将逐步企稳,但是由于各个银行吸储能力和贷款定价能力的差异,各银行净息差将明显分化。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规模、期限杠杆套利及理财、投行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受阻,叠加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资产仍需要时间逐步消化、投资及表外理财业务监管政策趋严带来的拨备计提上升的压力,商业银行盈利仍面临较大挑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回表及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仍将面临一定资本补充压力。

  一、中国银行业信用回顾

  (一)商业银行步入强监管周期,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确立,三行一会协同监管开启。

  近年来,商业银行通道、同业及表外业务快速扩张,金融脱实向虚,宏观调控政策无法有效落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与产能过剩行业融资未能有效控制;在商业银行持续加杠杆、对同业负债依赖度上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负债稳定性下降,流动性风险上升;分业监管的模式也造成了监管空白,机构监管套利行为与规避监管的手段增多。鉴于上述原因,2017年以来,银行监管进入强监管去杠杆时代,一方面体现在当年政策频发,直指商业银行理财、同业及非标业务;另一方面,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为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之上的顶层设计,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以平稳经济与金融周期,维护经济与金融稳定。

  银行业监管改革方面,从组织架构上,2017年7月,我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统筹金融改革与统筹协调金融监管,更好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处置,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顺周期因素较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引进逆周期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构建利率走廊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实现,目的是维持物价稳定,保证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通过MPA考核实现,主要目的在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双支柱框架为平稳经济与金融周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是金融监管大年,年初各项政策密集下发(简称“三三四十”政策),剑指同业、理财及表外业务,内容涉及商业银行同业投资业务的嵌套及拨备计提、理财业务的期限错配及委外杠杆、信贷业务的不良认定审慎性等,推动银行业务回归本源。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对同业融资的依赖程度,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流动性管理,央行在2017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拟于2018年一季度,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此外,2017年8月31日,央行发布今年第12号公告称:自2017年9月1日起,金融机构不得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不含)的同业存单,此前已发行的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可继续存续至到期。上述政策也将较大程度上限制银行通过同业存单进行杠杆套利的行为。同时,近期央行重新设定了同业存单年度发行额度备案要求,根据2018年新规,各家银行同业存单备案额度将限定在去年9月末总负债的1/3,再刨除同业负债后的所得值。同业业务监管措施进一步从源头上限制。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此次指导意见的内容与之前银监会下发的监管文件涉及的内容相比增加了很多细节规范和过程管理要求。指导意见在明确资管产品类型及分类、规范资金池、打破刚兑、设定资管产品杠杆水平、限制分级、禁止通道及嵌套等方面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2017年底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与旧规相比,新办法新增三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同时在三处新增了对同业投融资业务规范性的表述。另外新办法适用的机构范围也有所扩大,将政策性银行及国开行一并纳入。明年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将加强,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及期限结构调整,推动商业银行夯实负债基础及减少期限错配。

  银监会于2018年1月初发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委托代理关系,银行只收取代理手续费,不得承担信用风险;规范委托贷款资金来源和用途;要求银行严格隔离委托贷款业务和自营业务风险。该办法作为表外融资监管的延续,继续抑制银行表内外非标投资、促进银行向信贷类资产倾斜。

  (二)金融去杠杆效果显现,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规模双双收缩,理财规模同比增速大幅下降。

  受金融去杠杆影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有所收缩,导致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增速放缓。据中国银监会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247.14万亿,同比增长10.87%,资产增速较年初下降4.97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11月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较年初减少2.8万亿,同业理财较年初减少3万亿,理财中委外投资较年初减少0.59万亿。

  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业务增速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股份制银行业务增速下滑降幅最大,且在三季度增速首次低于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对同业负债依赖度相对较高,受同业业务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大。城商行和农商行同样呈现业务增速持续回落趋势。资产占比方面,受资产增速影响,截至2017年9月末,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比较年初分别下降了0.04和0.88个百分点,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占比较年初分别上升了0.20和0.22个百分点。受金融债券、同业存单和央行借款的拉动,截至2017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228.26万亿,同比增长10.86%,负债增速较年初下降5.18个百分点。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流动性趋紧,存款增长乏力,存款增速持续放缓。

  从发债银行资产结构来看,资产配置方面,受金融去杠杆影响,资金逐步流向实体经济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发债银行贷款业务占比提升,而同业和非标投资则下降明显。截至2017年9月末,发债银行贷款占比和债券投资占比分别较年初提升2.04个百分和0.58个百分点至49.85%和21.40%,而同业和非标投资占比分别较年初下降1.15个百分点和1.04个百分点至6.02%和7.62%。从贷款结构上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数据显示,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回升,同比增速为9.2%,增量占比为51.31%;住户贷款同比增速为23.2%,增量占比51.38%,增量占比进一步上升,较上半年增加7.63个百分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变为-31.8%。从贷款期限来看,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量比重提高,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为87.1%。

  从发债银行负债结构来看,受金融行业去杠杆影响,发债银行同业负债占比下降明显,应付债券和存款占比有所上升。截至2017年9月末,发债银行存款占比较年初上升0.74个百分点至72.12%;同业负债占比较年初下降2.16个百分点至14.15%;应付债券规模余额占比较年初上升了0.73个百分点至6.00%,余额达到8.99万亿;在外汇占款流出背景下,央行多通过MLF和PSL等工具提供流动性缓冲,发债银行2017年9月末央行负债占比较年初上升0.29个百分点至3.02%。

  2017年前三季度,受央行信贷额度偏紧的影响(2017年,央行重启了信贷合意度管理),票据资产作为信贷科目中流动性最好的资产类别,被各行当作压规模的最佳通道,导致表内票据融资规模回落。截至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余额为3.7万亿,同比下降34.4%。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3.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而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截至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规模4.37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加0.47万亿元。

  在理财业务方面,由于2017年一季度MPA考核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以及受银监会3月底开展专项整治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规模同比增速持续下降。由于银监会尚未给出9月末理财具体规模数字,根据以往银登中心理财年报推算,截至2017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9.72万亿元,监管整治效果较为明显。银行理财在经历了6年的野蛮生长之后,终于结束了快速增长态势。在存款增速放缓,资金面趋紧的影响下,我国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上行。从年初不到4%,至11月末的4.62%。

  (三)货币政策转向,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快速上升,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

  进入2017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金融总量保持平稳增长,M2同比增速平稳回落。但在金融监管不断推进去杠杆的背景下,在强监管压力下,银行资金成本快速上升。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回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3.12%至6月末3.56%,第四季度最高达到3.99%。截至12月末,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89%,较年初上涨76BP。银行主动负债的同业存单利率也呈现震荡上行趋势,3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从年初的4.47%升至12月末的5.11%,尤其是进入三季度以来持续攀升,最高至5.55%。由于商业银行期限错配的经营特征及近年来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上升,在货币政策趋紧过程中,其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持续加大。

  (四)商业银行表观贷款质量稳定,非标及表外理财质量透明度低。

  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33万亿元,同比增长6.9%,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2017年前三季度,工业生产明显反弹,制造业及消费相关服务业增长较快,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增速显著回落,受环保限产力度加大和楼市调控力度加强影响,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在全球经济复苏带动下,净出口对GDP贡献由负转正。2017年以来,一方面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高能耗行业全面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重点行业集中度上升,产能利用率提高,企业杠杆率开始下降,盈利能力改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累计同比由2016年12月的8.5%上升至2017年11月的21.90%。价格方面,CPI增速平稳,受工业企业补库存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回升传导至国内叠加影响,PPI提升速度较快。2017年前11月,我国PPI同比上涨6.4%,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

  随着前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逐步暴露,2017年以来,受经济结构性改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逐步放缓,不良贷款率保持稳定,关注类贷款占比有所下降。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由2016年末的15122亿元和1.74%至2017年9月末的16704亿元和1.74%,关注类贷款金额及比例由2016年末的33524亿元和3.87%至2017年9月末的34218亿元和3.56%。2017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保持平稳,关注类贷款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31个百分点。

  分银行类型来看,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仍有所增长,且不良贷款率最高,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保持相对平稳,国有大行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外资行由于风控相对较严以及客户结构较好,整体不良贷款率较低且仍小幅下降。分区域来看,2016年末不良贷款存量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东北、西南及中北部资源型地区和民营经济较为活跃地区,如内蒙古、云南、山西、吉林、福建等区域。不良贷款上升较快的地区同样集中在这些区域及西北等地区,如吉林、云南、河北、甘肃、宁夏等区域。

  从净不良贷款生成率来看,2017年上半年度,上市银行净不良贷款生成率22.09%,较2016年下降42.8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净不良贷款生成率依然最低。

  近几年,随着商业银行不良的爆发,银行开展展期、续期和借新还旧的规模有所上升,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有所放松。除贷款外,商业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及表外理财信用风险敞口较大,整体投向中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高,相关资产信用质量不透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暴露仍不充分。由于上述投资多投向政策限制性领域,因此在此轮金融去杠杆过程中,上述领域企业信用风险将有所上升,上述领域风险敞口规模较大的银行将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

  (五)商业银行净息差二季度以来企稳回升,信用成本占比有所下降,盈利指标有所回升。

  2017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4274亿元,同比增长7.40%,增速较上年末增加3.8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因素:资金市场利率趋稳,资金市场利率上行导致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逐步向资产端定价传导,金融去杠杆过程中,商业银行表外融资向表内贷款转移,贷款端收益率的上行进一步带动息差走阔,银行业绩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拨备计提对相对稳定(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计提拨备5903.28亿元,同比增长5.47%;上市银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2.93%,净利润同比增长3.99%,拨备对其盈利造成的影响有所弱化)。从净息差来看,2017年一季度,受资金市场利率上行压力影响,净息差较上年末下降了0.19个百分点至2.03%,随后表内贷款回升及陆续到期的资产重定价影响,净息差较一季度末逐渐回升。总体而言,商业银行2017年三季度净息差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至2.07%;在息差回升、理财规模保持平稳情况下,债券融资市场大幅收缩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较上年末减少0.17个百分点至23.63%;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下降2.48个百分点至28.63%。

  分类型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相对多元化、存款基础较好,资产利润率相对稳定,金融去杠杆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叠加信用成本稳定,其盈利水平持续回升,其他类型银行资产回报水平仍有所下滑。农商行由于在当地负债基础较好,多服务于当地小微企业,定价水平较高,整体息差相对较高,资产利润率仍处于较好水平。

  (六)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小幅回升,资本充足度稳定,但表内投资及表外理财业务的拨备及资本计提不足,实际拨备水平与资本充足度弱于指标表现。

  在不良贷款企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自2017年以来持续回升,截至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80.39%,较年初上升了3.99个百分点。具体到各类银行来看,外资行及城商行拨备水平相对较高,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拨备水平相对较低。

  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划分标准相对宽松,部分商业银行展期和续期规模较大,投资业务与表外理财业务的拨备计提仍不足(与表内贷款2.5%的拨备计提要求,多数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计提比例不足1%,根据A、H股上市银行数据显示,应收款项类计提比例多不足1%;表外理财没有明确的拨备计提要求,而表外理财规模约29万亿,多数银行并未计提拨备),商业银行的真实拨备水平仍弱于其指标表现。

  从资本充足度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放缓,但是由于资产结构调整,同业业务占比下降,贷款业务占比上升,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大于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和一级资本净额项目增速,但由于商业银行发行补充二级资本金额较大,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小于资本净额增速,2017年三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度有所上升。截至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度较年初上升了0.04个百分点至13.32%,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了0.06个百分点至11.19%,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了0.03个百分点至10.72%。

  分银行类别来看,外资银行由于母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自身业务增速的放缓,仍保持了行业中最高水平,但资本充足度小幅下降。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受业绩改善影响,资本充足度均小幅提升。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中部分经济转型压力较大地区的银行仍将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需求。

  二、中国银行业信用展望

  (一)去杠杆与强监管主旋律下,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增速放缓,业务回归本源。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置于三大攻坚战之首,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2018年伊始,监管部门政策频出,去杠杆与强监管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监管政策的主旋律。预计2018年商业银行增速将持续放缓,且业务逐步回归存贷款业务及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结构嵌套、资金空转及规避监管行为将受到较大影响,非标、同业、表外理财业务将持续压缩。商业银行将夯实负债基础,逐步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逐步压缩同业存单,存款争夺将更加激烈。

  从银行理财业务来看,预计银行理财业务稳中有降,存量表外理财逐步调整规范,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资产回收风险与资金接续压力,且预计理财相关手续费收入的盈利贡献度会有所下降。

  (二)利率中枢温和上行,理财、非标及同业业务面临资金续接压力,银行流动性压力犹存。

  在外围经济复苏,美国持续加息及美联储缩表的预期下,中国资金市场利率中枢预计有一定上升压力,但考虑我国经济增长回落压力、实体企业承受能力以及对汇率波动容忍度的提高,预计资金市场利率将温和上行,且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辅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达到调控目标(央行决定从2018年起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降准范围拓宽了普惠金融范围,不仅包括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还将政策延伸至脱贫攻坚和“双创”等其他普惠金融领域贷款)。2018年监管对银行流动性的管理将加强,推动银行持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及期限结构。此外去杠杆过程中,理财、非标及同业业务将面临一定资金续接压力,整体来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犹存。根据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显示,多数股份制银行LCR指标面临一定达标压力,部分银行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后,整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发债银行中约20%卖出回购/净资产超过80%,且部分银行超量较多,有较大的调整压力。流动性匹配率作为新引进的指标,对于资产中债券及非标投资的权重并未提及,相关细则仍有待明确。

  (三)银行资产质量未实质性改善,不良资产消化仍需时间。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中,中央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确定发展思路,反映出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关注度进一步下降,而将供给侧改革放在更高的位置,在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和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方面会加大力度。在十九大确立的新的发展框架和政策基调下,以投资稳增长的传统调控手段可能弱化,但投资结构将持续优化,有利于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在城镇化、库存去化等因素支撑下,房地产投资增速降幅不会过大;制造业投资在政策支持、创新驱动、市场逐步出清等因素支撑下,有望扭转颓势。消费支出有望对经济增长带来稳定支撑。在外贸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净出口将继续对经济增长做出相应贡献。

  资金紧平衡与利率中枢上移过程中企业融资难度及融资成本趋升,将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此外,去杠杆过程中对部分通过非标、表外融资的行业影响较大,此类行业的信用风险尤其需要关注。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展期、续期及借新还旧操作,不良贷款认定标准相对宽松,表内外投资类业务资产质量不透明,风险暴露仍不充分。预计2018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会实质性改善,且存量不良资产仍会持续暴露,仍需时间消化。

  (四)理财及投行业务增长受阻,信用成本仍可能上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承压。

  2018年,预计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规模持续放缓;资金市场利率温和上行,预计商业银行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利率均将持续上升,通过持续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高息差的存贷款占比将有所上升,商业银行净息差将逐步企稳,但是由于各个银行吸储能力和贷款定价能力的差异,各银行净息差将明显分化;在理财业务增长受阻及债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及投行业务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或将有所下降;商业银行将继续压缩成本,减少管理成本对盈利的影响;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资产仍需要时间逐步消化、投资及表外理财业务监管政策趋严将带来一定信用成本上升压力。总体来看,2018年预计商业银行仍面临较大盈利压力。

  (五)表外业务回表及资产结构调整仍会带来资本补充压力。

  商业银行整体业务仍将维持低位增长,且面临一定的表外业务回表与表内结构调整压力,商业银行仍存在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2018年,对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央行对核心一级、一级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8.5%、9.5%和11.5%,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要求则为7.5%、8.5%和10. 5%。部分股份制银行由于较快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以及目前较低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面临较大压力。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再融资进度来看,上市银行2018年合计再融资规模近4000亿元,其中股权融资规模800亿元,计划融资规模较大。

  作者  新世纪评级金融机构部  朱琳艺 宫晨 周晓琳 李萍

责任编辑:牛鹏飞

新世纪 商业银行 同业存单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