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存量控制增量 多措并举防控地方债风险

化解存量控制增量 多措并举防控地方债风险
2018年02月14日 13:5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编者按:近日,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从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多省市重拳出击防控地方债风险,部分地区更是提出举债终身问责制。抓好债务存量化解和增量控制已成为2018年各地防范债务风险的重点任务。

  从严监管之下,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或将与2017年持平。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为1.8万亿元,新增地方债整体额度将在2万亿元左右,发行总供给或在4万亿元左右的量级。在PPP方面,严格PPP模式适用范围,审慎评估政府付费类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发债风险,严禁采用PPP模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融资。随着国家加强金融监管,PPP通过银行渠道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收紧后,PPP发债融资也相应收紧。整体看,2018年监管高压态势将延续,后续更大力度的监管新政有望出台。 

  发改委、财政部通知: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发布通知,进一步发挥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功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

  通知要求,申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决策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严禁党政机关公务人员未经批准在企业兼职(任职)。申报企业拥有的资产应当质量优良、权属清晰,严禁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共文化设施、公园、公共广场、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市政道路、非收费桥梁、非经营性水利设施、非收费管网设施等公益性资产及储备土地使用权计入申报企业资产。

  申报企业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企业自身财务信息和项目信息等,支持投资者有效甄别风险,严禁涉及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的虚假陈述、误导性宣传。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基于企业财务和项目信息等开展评级工作,不得将申报企业信用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相关企业申报债券时应主动公开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发行本期债券不涉及新增地方政府债务。

  申报企业应当实现业务市场化、实体化运营,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并充分论证、科学决策利用债券资金支持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申报企业应当依托自身信用制定本息偿付计划和落实偿债保障措施,确保债券本息按期兑付,切实做到“谁借谁还、风险自担”。严禁申报企业以各种名义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其市场化融资行为提供担保或承担偿债责任。

  通知指出,纯公益性项目不得作为募投项目申报企业债券。利用债券资金支持的募投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并建立市场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形成持续稳定、合理可行的预期收益。募投项目若有取得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财政贴息等财政资金支持的,程序和内容必须依法合规,必须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中长期财政可持续作为重要约束条件,坚决杜绝脱离当地财力可能进行财政资金支持。相关财政资金应按照规定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涉及跨年度实施的项目应当列入中期财政规划并实行三年滚动管理,严格落实资金来源。

  通知要求,规范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发行债券融资。严格PPP模式适用范围,审慎评估政府付费类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发债风险,严禁采用PPP模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融资。

  通知提出,建立健全责任主体信用记录,对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因涉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和担保活动的申报企业、承销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主体及其主要负责人,加大惩处问责力度,纳入相关领域黑名单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共享,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及时公开通报,并限制相关责任主体新申报或推荐申报企业债券。

  通知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应当按规定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及时支付给依法合规承接政府投资项目的企业,防止地方政府恶意拖欠企业工程款。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应积极组织区域内市场化运营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开展债券融资,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应切实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利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数据预警监测分析等多种创新方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后续建设运营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企业债券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熊丽/经济日报)  

  发改委等多部门收紧PPP发债融资 地方变相举债遭禁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发文规范企业债券融资,严防地方债风险。在PPP方面,规范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发行债券融资。严格PPP模式适用范围,审慎评估政府付费类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发债风险,严禁采用PPP模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融资。

  “随着国家加强金融监管,PPP通过银行渠道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收紧后,PPP发债融资也相应收紧。”2月13日,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审慎评估政府付费类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发债风险,意味着这类PPP项目的发债融资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叫停这类PPP项目的发债融资。

  张依群指出,这类通过发债融资的PPP模式实际上是明股实债的具体体现,是变相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不仅不符合PPP项目长期运行的要求,也必然会加重地方财政还本付息压力和财政支出负担。

  “在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化解和消化的情况下,任由政府付费类PPP大肆扩张,势必会增加地方政府财政的运行风险。”张依群说,而且极易通过债务、资金的链条传导到金融系统,从而破坏金融稳定,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

  去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PPP项目专项债券指引,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建设,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民生证券PPP研究中心主管朱振鑫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PPP项目专项债券是由PPP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发行募集资金用于PPP项目建设、运营的企业债券。PPP专项债作为企业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债总体规范的大背景下,PPP发债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要求会更为严格。

  他进一步表示,过去三年,我国PPP的发展较为粗犷,积累了许多隐患,其中较为突出的是PPP适用范围泛化和财政支出责任固化问题,提前锁定政府大部分支出责任,存有一定的地方债务风险。如果到时财政无力负担,PPP项目会陷于现金流困局,以此发行的债券可能也难以按期兑付,存有发债风险,因此,必须严格PPP模式适用范围,审慎评估政府付费类PPP项目、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

  两部委规定,纯公益性项目不得作为募投项目申报企业债券。张依群表示,也就是说纯公益性项目所需资金应该由政府负担,不能以政府名义通过企业行为募集资金进行建设。一方面,这会搅乱整个金融市场、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将混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对正常的国家治理产生危害。

  张依群建议,PPP项目应遵循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实行市场化、实体化运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和社会付费机制来解决资本运营问题。同时要积极开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本的流动性,提高政府PPP项目的吸引力和项目自身的运营能力。

  “PPP项目的关键在于前期的规划设计必须科学合理,有良好的运作模式、预期收益、回款能力、增信机制、退出和再投入风险等,而不能仅仅停留在PPP项目前期的工程建设和紧紧躺在政府付费的身上谋求发展。”张依群说。(包兴安/证券日报)  

  多地出重拳防控地方债风险 专家:关注中介机构助地方政府造假

  从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多省市重拳出击防控地方债风险,部分地区更是提出举债终身问责制。2018年,“严管地方债务”将成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任务。结合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厚生智库研究员赵亚赟。

  《证券日报》: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发展迅猛。有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一跃成为所有债券类型余额的第二位,占比约20.51%。有专家指出,若仅看官方提供的数据,地方债务压力并不是很大,但问题是一些隐性负债。对此您是否认同?在您看来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重点在哪里?

  赵亚赟:近年来,监管层开始逐步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特别是禁止地方政府以担保兜底等形式来通过企业增加隐形负债。目前由于地方政府无法直接担保无法用财政兜底,于是有些“聪明”的地方政府就找信用3A级以上的企业来担保,当然不是白担保,实际上是这些地方政府通过这些信用高的企业来间接担保。因此,我个人认为,目前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重点在于如何防止地方政府间接担保。

  《证券日报》:《通知》中提出的具体措施,对于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有哪些积极作用?

  赵亚赟:《通知》提出“严禁采用PPP模式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融资”,这的确是目前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的重要手法。《通知》要求纯公益性项目不得作为募投项目申报企业债券,这也非常及时。纯公益性项目很难有利润,不适合让投资者介入。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透支财力,寅吃卯粮,这样下去有出现局部财政危机的危险。此外,《通知》还强调了坚决杜绝脱离当地财力可能进行财政资金支持,这个也非常及时。

  有些相关中介机构帮助地方政府在融资和担保上弄虚作假,打擦边球,钻监管漏洞,增加了财政风险。如果没有这些中介机构的“帮忙”,地方政府很难在专业性很强的融资业务上弄虚作假。《通知》这次抓住这个关键风险点,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和担保活动。

  《证券日报》:《通知》中提出的一些举措,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赵亚赟:在防范地方举债风险的同时,要多承担义务或增加转移支付。希望具体实施的时候不要一刀切,特别是有些已经上马的公益性项目对当地老百姓生活非常重要,不要因为实施《通知》半途而废,这样会造成很大浪费,也会损害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傅苏颖/证券日报)

  

  两部委鼓励优质企业开展债券融资

  为进一步发挥企业债券直接融资功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

  《通知》指出,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应积极组织区域内市场化运营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开展债券融资,进一步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应切实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利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数据预警监测分析等多种创新方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后续建设运营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企业债券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为促进企业债券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例如:《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债券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改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的通知》、《关于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功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通知》、《对发改办财金[2015]1327号文件的补充说明》、《关于简化企业债券审报程序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系主任文雁兵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国家金融管理监督模式不断完善,通过提高企业发债规模,有利于增强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企业债券融资主体主要涵盖中央、省、市、县各级国有和民营企业。增强企业债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未来的主要方向和优先开展企业债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高端装备,精准医学、生物合成、工业化育种等新模式,3D打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超材料与纳米材料等新技术;另一方面,是与普遍服务、服务民生、服务“三农”有关的民生领域,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新产业。

  “需要注意的是,要进一步创新和增加可续期债券、项目收益债券、专项债券、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发行,要深度推进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机制改革,推动放管服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债券资金使用效率。”文雁兵表示。(苏诗钰/证券日报)  

  地方债今年发行规模或4万亿 其中新增额度2万亿左右

  从严监管之下,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或将与2017年持平。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置换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为1.8万亿元,新增地方债整体额度将在2万亿元左右,发行总供给或在4万亿元左右的量级。

  财政部公开信息显示,去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3581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3619亿元,专项债券19962亿元。按用途划分,新增债券15898亿元,置换债券27683亿元。

  2018年地方债置换将进入收官阶段。截至2017年12月末,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17258亿元,这意味着大约有1.72万亿存量债务需要在2018年置换。

  2018年地方新增债券,取决于2018年赤字率安排,以及中央和地方赤字规模分配。多位专家认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财政赤字率预计还会保持在3%左右。

  中债资信研报认为,按照3%的赤字率测算,2018年的财政赤字将不低于2.5万亿元。假设地方财政赤字占比不低于2017年的35%,则2018年地方财政赤字约为8750亿元,2018年地方或将发行新增一般债券8750亿元左右。由于2017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已较大,2018年恐难大幅增加,在考虑适度调增专项债额度后,预计2018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在1万亿元左右。综合2018年新增地方债整体额度预计在2万亿元左右。

  民生证券研究员李云霏预计,今年地方债发行总供给仍在4万亿元的量级。虽然总量与2017年相差不大,不过置换债占比的下降意味着公开发行的总量要大于2017年,未来需要关注债券发行可能产生的流动性影响。

  对于如何提高地方债流动性的问题,中央结算公司2017年年报建议,需健全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交易定价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顶层设计,健全限额管理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妥善处理隐形债务和或有债务风险。

  去年以来,有关部门对地方债的监管一直处于高压态势。2018年地方债从严监管力度持续加码,除了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定调,地方层面更是多次释放出严控地方债风险的明显信号,抓好债务存量化解和增量控制成为2018年各地防范债务风险的重点任务。业内人士认为,针对PPP、政府购买服务这些隐性增加政府债务的方式,依旧是2018年的监管重点。(中国经济网 李苑)  

  多措并举管控地方债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4706亿元。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这样,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9.9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大,回报期长,具有公共品性质,需要政府兴建。还有学校、医院、养老院、群众体育设施,等等,也需要政府大量投资。

  我国地方政府借债,大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项目。也就是说,在举债的同时,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也在增加。不过,日益增长的地方政府债务也造成风险的不断累积,需要采取综合举措予以妥善应对。

  一是设置地方政府债务警戒线。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应超过60%。我国也应该对地方政府债务设置警戒线,例如,债务占GDP比重不超过35%。高负债率的地区应该减少或者停止新增债务。相反,政府负债率低的地区若有需要,仍可适当增加政府债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是完善债务偿还机制。要硬化财政约束,明确偿债责任,“谁举债、谁还债”,打消地方政府依赖中央的幻想,避免让中央政府承担全部的风险和损失,成为最后的兜底人。地方政府在借债时,就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还债计划。同时,要控制债务增长速度,若债务增长速度不超过GDP增长速度,负债率就不会提高。债务高的省份,应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将债务融资项目收益与新增税收用于偿还债务本息,以降低债务负担。

  三是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债务资金的低效率配置,尤其是要避免将债务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确保政府财政资源用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上。要提高债务投资的效率,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同时,应该强化对项目的监管,防止出现债务资金的挪用、乱用及贪污浪费现象,并加强对债务资金投资项目收益的管理。

  四是中央政府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应付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中央需要给予合理的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方向已明确,养老与医疗密切相关,医疗保障全国统筹也势在必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情况将持续。未来医疗保障潜在缺口会出现并将加大,新农合和城居保统筹层次低,保险水平和报销水平低,医疗保障总体上不足。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障,是世界范围的难题。养老和医疗保障全国统一以后,我国中央政府的债务将增加,应该未雨绸缪。

  五是开拓地方税源。一方面,完善地方税收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房地产税基规模大,不可移动,是许多国家地方政府可靠的税收来源。只要合理设计,个人房地产税会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可观的税源。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地方政府在共享税中的份额,调动其积极性。

  六是适度给地方政府放权,让债务公开化,减少隐性债务。例如,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税收管理权和债券发行权。在放权的同时,加强监管,不仅要发挥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同级部门和同级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民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作用。

  七是依靠经济增长来消化债务。经济增长快了,GDP规模大了,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会下降。因此,发展经济是解决债务问题的关键。高负债率省份在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后,要努力发展经济,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私人投资增加,提高经济增长率,这样就能增加税收,偿还债务,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林双林/中国财经报)  

  地方债监管释放高压 融资平台正在分化  

  李林(化名)是北京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专门负责给地方政府做融资,从业多年,他手里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张地方政府的担保函和承诺函。

  从2017年年底到现在,李林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考察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了解地方政府推出项目的多少,以此判断2018年的市场情况。

  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人士的反映,如同李林的判断一样:2018年的地方政府融资没有那么乐观,不少地级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已经暂停,现在还在准备融资的几乎都是棚改、扶贫、污水处理等民生项目。

  这一切与国家防风险背景下,地方债务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的表态、要求摸底隐性债务的一系列措施有关。

  经济观察报获悉,主管部门正在试图要求地方政府清查自己的隐性债务数据并且上报,然而,隐性债务的口径问题现在还在研究当中。“2018年对隐性债务、融资平台的研究,还是在防风险的框架下。隐性债务的出现,就是因为对债务的不知道、不透明,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先将隐性债务透明显现,风险慢慢释放。首先从源头上控制住新增的违规债务,强调各个部门联动,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违规必问责;其次,对于项目审批的管理也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在大的方向上,金融主管部门不能大面积放水,‘点对点’的也要慎重。”一位地方债的监管层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监管层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的严肃表态,让李林决定,现在融资平台的业务要“多看少做”。

  摸清隐性债务

  进入2018年,地方政府相比以前,更加主动地去清查债务风险问题。李林也看到了地方政府进行债务摸底的公开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1月24日召开的内蒙古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称,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政府债务率普遍较高的问题。此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全盟政府债务化解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逐项梳理政府债务,全面摸清债务底数,明确债务主体、来源、用途及偿还期限、时间等。

  1月19日,四川绵阳高新区召开政府隐性债务摸底调查工作会,专题安排部署高新区政府隐性债务摸底调查和清理工作。会议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调查工作进行详细解读,明确了摸底调查对象、时间安排及工作程序。

  而这只是部分公开的地方政府主动摸底清查隐性债务的情况。一位地方财政人士告诉记者,省里在去年就要求各个地方自己清查隐性债务数据,然后上报。

  地方债主管部门的一位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对于隐性债务处置的思路,在去年审计署向全国人大作报告的时候就已经说的很明白。

  上述人士说的审计署向全国人大作的报告是2017年12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宣读的《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报告中写道:“坚决刹住无序举债之风,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坚持谁举债、谁负责,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债务人、债权人依法合理分担风险,积极稳妥处置隐性债务存量”,并提出“稳步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等六点举措。

  财政部虽然在努力去堵上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渠道,但是地方政府在各种文件的规范下,比以前更加努力去“找钱”了。李林发现,和以前各地融资平台等资金上门不同,现在当地政府和平台公司领导到处跑金融机构去“找钱”。特别现在到了年关,不少融资平台的董事长都不在办公室,躲在外边,因为不少施工企业到了年底要结账,其中会涉及到中央一直强调的农民工工资问题。“找钱”,在政策高压下,显得更加重要了。

  口径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现在还面临着债务口径问题,一位地方财政部门的债务管理人士告诉记者:“地方政府自己没有权利规定地方债务的各种口径,都是上边(财政部)下各种通知,要求对哪类债务清查,文件上一般带着口径。”

  隐性债务的口径,即到底哪些债务属于隐性债务,不仅是地方财政部门把握不好,财政专家也存疑。“有说隐性债务是指个别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公司、PPP、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形成的债务,但是这些合同都是依据合同法签订的,说是隐性,只能是相对地方政府来说是隐性的?”一位财政专家对记者表达了他的疑惑。

  前述地方财政部门的债务管理人士说:“现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债务有年报、季报、月报,几乎都很清楚,所以隐性债务最大的可能是融资平台的问题。公益性和经营性之间的,公益性的会纳入预算的话,经营性的如何考虑?2015年债务锁定之后到现在为止的融资平台的债务如何处理?隐性的几乎都是擦边球的借债,如何定位隐性债务?”

  地方债监管层人士回答了部分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违规举债,也就是存量的违规举债,不能继续扩大,虽然现在存量债务在按照50号文清理整顿,但是其中的偿还责任并没有改变,首先明确中央政府肯定不会救助,其次便是地方政府要么进行资产处置,要么进行破产重组处理。

  50号文,是指在2017年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其中就要求全面组织开展地方政府融资担保清理整改工作。

  对于隐形债务的口径问题不少人心存疑虑,核心就是财政未来的支出责任是否列入债务问题。

  一位地方债监管层人士将负担、债务、或有债务、未来支出责任四项列在了记者面前,他表示,负担是指支出,支出有缺口而去借债,产生债务,未来的支出责任是指可能会发生的支出,而未来的支出责任是否变成债务其实是未定的。“比如PPP,都反对明股实债,兜底固定回报的问题,那是因为项目建设而去融资,本身与PPP是不符合的,PPP看中的是运营,在未来的支出责任中,财政补贴的也是运营,那怎么能够将其列入债务问题?”

  未来会怎样?

  融资平台未来出现违约怎么办?前述地方政债监管层人士口气坚决地告诉记者,对于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的处理,就是要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明白,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我们在向更高层上报的时候,也表示了地方政府一直认为中央政府会为地方债务的问题买单的想法。”

  然而,这仍未彻底改变地方政府人士的想法。一位地方财政的人士认为,中央虽然一直强调不会救助,但是觉得不可能像国外破产,毕竟还要保证民生等支出最底线的,不会全部不管的,可能会借钱进行救助,之后再从收入里扣除借款就是。

  “打破融资平台的刚性兑付,这才是地方债务回归理性的开始。融资平台的转型,核心就是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对于空壳类的融资平台,要关闭,有实体经济运营的市场化的企业,不能再承担地方政府的融资功能。但是这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债务与资产的划转问题。”上述地方债主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李林所在的金融机构已经放弃中央会兜底的幻想。50号文及之后的一系列文件,让他认为,以后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或许就是公司债务。

  对于在人口持续流出、房价下跌的城市,没有稳定来源的平台公司,李林打算以后要敬而远之。他认为这些地区的很多平台公司是包装出来的,资产很多都是应收账款,很难短期支付,流动性很差,负债又不少,又没有经营性收入,风险较大。

  前述地方债主管部门人士对记者强调,金融机构将来要看项目本身融资,而不是看项目背后的地方政府。

  李林表达了对于未来的看法,他认为若是地级市的融资平台出问题,很有可能就是系统性风险,2018年,不排除一些县因为过去过度融资,可能会出现风险,未来融资平台会出现分化。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袁海霞认为,2017年以来,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及融资平台规范举债频频“亮剑”,城投地位降低,地方政府为城投兜底的能力和意愿减弱,城投债信用风险发生分化,其债务偿还将更加依赖“借新还旧”。2018年城投债风险可控,置换完成之前违约概率较小,但考虑到政策环境以及市场流动性,城投信用风险分化将加剧,风险事件或者违约事件大概率从非标债务开始。(杜涛/经济观察报)  

  严管地方债务打响攻坚战

  从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多省市重拳出击防控地方债风险,部分地区更是提出举债终身问责制。业内人士指出,2018年,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严管地方债务”也将成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同时,监管高压态势有望延续,更大力度的监管新政有望出台。

  防范地方债风险

  近期地方政府经济数据挤水分、云南资本逾期兑付等事件触动市场神经,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已迫在眉睫。

  中债资信整理的各省市债务情况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14.74万亿元,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债券品种;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最主要构成形式,占比88.60%;地方债务水平中,江苏以1.2万亿金额高居榜首,广东、山东、贵州、四川债务规模均超8千亿。从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来看,有5个地区超警戒线,存在债务风险。中西部省份债务率明显高于东部。

  地方债监管进一步升级。2017年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日前表示,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争取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地方债务“明债”尚属可控,隐形债务规模难以估计,有些地方已超过“明债”,风险因素积累显露。处置地方债要稳杠杆、软着陆,下决心解决政府、国企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速度观,把资源更多投入到公共服务、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化解存量 控制增量

  从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抓好债务存量化解和增量控制已成为2018年各地防范债务风险的重点任务。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隐性债务的统计和监测,摸清隐性债务底数。明晰债务主体,坚持“谁使用、谁偿还”,“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省政府不会为州市县政府债务兜底。严格实行政府债务限额和预算管理,设置政府债务“天花板”,严格控制增量债务。加快市场化运作,盘活政府性债务投资,逐步消化存量债务。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对违法违规举债和担保,实行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将出台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办法,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必须严格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规范举债行为,新增政府债务一律采取发行政府债券方式,新上政府投资项目严格实行债务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依法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完善年度债务化解方案,采取预算安排、压缩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偿还债务。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严格防控债务风险。实行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进一步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着力化解存量,严格控制增量。稳妥化解限额外隐性债务,严肃查处违规融资和担保行为,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一些省市更是明确提出了化解债务风险的任务目标。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三年内全省化解政府性债务3000亿元以上。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力争年底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5%左右。山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8年要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债务置换。

  监管料继续加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认为,短期来看,建议严控债务规模,管住新增债务;建立各级公共债务台账,摸清底子并将地方债纳入统一预算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债进行密切跟踪和评估;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这需要出台一揽子的制度建设和改善各种软约束和考核机制。从目前已公布的地方财政材料来看,多数地方政府借债的用途分布在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有可能创造未来生产力的领域。而直接进入低效部门和僵尸企业口子的债务管住了,对于中国地方债务的未来就无需过多担忧。

  机构认为,中央一方面致力于厘清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主体责任,对存量债务进行债务置换,严控债务增量,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另一方面则放开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债,尤其是项目收益专项债(如土储债、公路债),以及鼓励企业发行发改委专项债、项目收益债、PPP专项债等方式筹措资金,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整体看,2018年监管高压态势将延续,后续更大力度的监管新政有望出台。(刘丽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地方政府 隐性债务 地方债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