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4日 11:23 债券 

  钟言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涌现,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可控性不断降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导致银行存款分流,影子银行形成对信贷的隐性替代。这些金融创新使央行[微博]难以准确控制基础货币,加大了货币创造乘数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缺少对创新产品的集中登记制度,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决策也缺乏广泛而精确的数据支持。

  理论上,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但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不稳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减弱。中债研发部研究显示,2000—2006年期间,M2对CPI的影响较强,滞后4期的M2与CPI相关系数达0.76;2007—2013年期间,M2对CPI的影响已不显著,但未完全消失。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应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但为保持稳定,转型应当循序渐进,在相当长一定时期还需要“双轨制”。

  推进货币政策转型,首要任务是创新构建基准利率调控体系。

  一是确定短期利率基准。近期央行连续引导逆回购利率水平,为稳定金融市场预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后要通过常态化操作,进一步强化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的基准信号作用。

  二是发挥SLF、MLF的价格信号辅助作用。这些创新工具初衷是为注入流动性,但市场日益关注其边际利率含义。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操作透明度,披露频度向公开市场操作看齐,将其作为推动短端利率传导的辅助手段。

  三是实行国债冲抵存款准备金。短期国债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等优势,成为欧美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但是,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存款准备金占到77%,国债比例很少(不到5%),短期品种更是紧缺。可考虑面向商业银行扩大发行短期国债,并允许其用国债冲抵存款准备金。这样,银行释放占用资金;财政获取低成本资金,还可以此购汇,从机制上避免人民币被动投放,减少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依赖;央行避免基础货币过量投放,同时持有足够规模的国债,为双向利率调控打下基础。

  四是务实推进货币政策目标转换。第一步是明暗目标结合。在使用货币数量目标(明目标)时,注意控制短期利率(暗目标)。第二步过渡到引入双目标,即同时监测M2和短期利率,数据均向市场公布。取消贷款基准利率。第三步,从双目标过渡到以M2为观察目标,以保持银行间利率平稳为中介目标。由于M2与CPI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可以设定短期利率值,但不设定M2的目标值。取消除1年期以外各档存款基准利率。第四步,采用以短期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此时再取消1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