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频频调整 债基业绩冷清难挡发行热情

2013年11月12日 08:11  金融时报 

  见习记者刘泉江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今年以来债市频频调整,令曾经风光无限的债券型基金业绩逐渐黯淡。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2013年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已跌至2.378%,其中44只债券基金收益率出现负值,仅4只债基收益超过10%。仅上周(11月4日至11月8日)内,债券型基金净值就平均下跌了0.17%。另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可比的82只中长期债券型基金中,今年的平均收益率仅为1.84%,在历史上罕见跑输同期货币基金3.32%的平均收益率,甚至有38只中长期债券型基金收益未超过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占比达到71%。

  关于今年债市持续下跌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在利率市场化以及银监会8号文出台的背景下,作为债券市场投资主力的银行改变了策略,降低了债券资产的投资配比,对债券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

  不过,债券型基金业绩的“元气大伤”,却丝毫没有影响新债基发行的步伐。目前在售的全部31只基金中,债券型基金占到了19只。证监会11月5日公布的《基金募集申请公示表》显示,此前一周(10月28日至11月1日),共计8只基金申请获得证监会批准,8只新基金募集申请获证监会受理。其中,新获批的8只基金中,债券型基金达到5只;新受理的8只基金中,4只为固定收益类基金。另据光大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新基金总发行量为1109亿份,债券型基金占到了551亿份,发行规模量最大的基金子类为中长期纯债基金,规模为389亿份,占整体发行规模的35%。

  而从首募规模来看,债券型基金也同样是“财大气粗”。进入四季度以来,债券基金的平均首募规模已略有回升,已成立的债券基金首募平均规模为8.72亿份。而此前三季度平均首募规模接连降至6.21亿份,仅有少数基金首募规模能在10亿份以上。

  持债数据也在印证着债基发行的“火热”。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10月份机构持债数据显示,基金10月份债券增持规模达到368.39亿元,总持债量再次超过2.7万亿大关,达到2.7046万亿元。仅对国家开发银行债这一品种,基金10月份增持规模就达到148.53亿元,持有量上升至5351.06亿元。而对于过去4个月以来一直大举减持的企业债,10月份增持规模也超过了100亿元。

  业绩“冷清”难挡债基发行热情。不过,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这同样符合逻辑。一方面,临近年底,不少基金为了冲击年终规模需要推出新产品,而固定收益类产品是做大规模的主力;另一方面,债券型基金在此前遭遇较大的冲击以后,风险已得到较大的释放。此外,为了避开此前债市的不利局面,有些基金可能将早已获批的基金发行时间推到了现在。“债券基金扎堆发行,募集资金的建仓效应反过来对债券市场形成一定支撑,四季度债基发行规模再度回升是大概率事件。”分析人士认为。

  事实上,尽管短期阴霾仍难见散去,但对于债市的中长期行情业内还是不乏共识。“对固定收益债券,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可能还会继续推升市场整体的收益率水平,经济短期波动难以判断,但大的方向仍将是逐步回落的趋势,利率大幅攀升的条件不存在,除非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应在第四季度寻找固定收益债券的买点,为来年的春季行情做准备。”兴业全球可转债基金经理杨云表示。万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朱虹也认为,从中长期看,利率的上行对实体经济的损伤将最终反映到宏观数据上,届时可能引起货币政策的松动,需要密切关注基本面和政策预期的变化,寻找债市拐点。

  “往往市场特别悲观的时候,就意味着机会的临近。”长信固定收益总监李小羽称,影响债市的基本面如经济和通胀因素并没有改变,最主要还是因为资金面紧张导致的调整;目前债券市场总体的绝对收益水平,已经可以进行投资了。从目前的时点上看,短期融资券由于其绝对收益率水平仍较高,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而利率债难有趋势性的机会,不过由于近期收益率上行较快,对利率债可能产生的交易性机会仍可关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复旦将研究孔子和尧舜禹是否为真实人物
  • 体育策划-恒大模式能否救中国足球 高清特刊
  • 娱乐独家:冯小刚点将春晚 为杂技姐妹感辛酸
  • 财经公积金提取难演变成养老金 被指劫贫济富
  • 科技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350亿
  • 博客海南博主:台风海燕吹烂广告牌(图)
  • 读书苦孩子:光绪儿时饿得偷吃太监食物
  • 教育女大学生光棍节出租自己 新浪教育盛典
  • 李罗力: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均GDP
  • 郎咸平:全会能否开启中国变革新纪元
  • 皮海洲:让黑名单成为监管的闪光点
  • 姚树洁:习李新政如何触及改革深水区
  • 余丰慧:富人税的利弊权衡
  • 章玉贵:经济改革4.0确立增长新逻辑
  • 安邦智库:全球央行已经转向刺激通胀
  • 江濡山:习李改革新政的十大改革理念
  • 潘英丽:如何看待人民币自由兑换
  • 沈建光:四季度货币政策或将略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