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人黑市利益堪比老鼠仓

2013年04月24日 12:19  新闻晚报 

  债市风暴已刮倒6名机构人士

  □晚报记者 沈梦捷 报道制图 邬思蓓

  万家基金前债券基金经理邹昱接受公安部门调查,由此掀开债市黑幕一角。短短一周内,基金、券商、银行……各大金融机构不断有人被调查或被要求协助调查。其中,有一些人回到了工作岗位,一些人至今未归。

  大佬连环倒台

  从已被确认的名单来看,此次债市黑幕已有6名机构人士确认遭到调查,分别为万家基金经理邹昱、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杨辉、江海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张守刚、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薛晨、齐鲁银行金融事业部徐大祝、易方达基金[微博]经理马喜德。随着事件的深入,更多落网之鱼将被牵出。

  万家基金邹昱被调查,是点亮此次债市黑幕的“开关”,然而,最新的一些线索显示,整个事件的起源来自于江海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张守刚的“落马”。今年初,相关部门已检索到国内金融圈存在利用债市监管漏洞实施利益传输的情况。抽丝剥茧、层层调查之后,牵扯出了其后的邹昱、杨辉、薛晨等人。

  据了解,江海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张守刚,曾在中融国际信托公司固定收益部工作。再往前,在哈尔滨银行资金市场部供职多年,2004年获银行间市场优秀交易员称号。

  多年来在债市游走,张守刚人脉极广,其本人也极为高调活跃,平时开保时捷,住别墅。近年来,除本职工作外,他开始与辽宁农村信用联社资金市场部有不少业务往来,且每笔交易金额都不小。

  “张守刚在被调查初期先吐了800万元,但随后又被发现,其控制的丙类户上有资金达1.5亿元。 ”知情人士称。从张守刚被“带走”至今,已过去近四个月,其间消息一度被封锁,近期才露出风声。由于涉案金额巨大,圈内盛传张守刚可能被判死刑或死缓。

  有两位来自不同机构的债市人士还说,张守刚“落马”之后,辽宁联社有多人被查。前一阶段的调查中,与张守刚同期被调查的还有西南证券、北京银行、招商基金、易方达基金等机构的债券部人士。业内还指出,万家基金邹昱、易方达马德喜、中信证券杨辉、齐鲁银行徐大祝等人被调查,可能与他们和张守刚以及辽宁联社存在交易往来有关。

  其中,易方达马德喜案件所涉及交易对手即为哈尔滨银行,而张守刚此前曾在哈尔滨银行供职多年。中信证券杨辉被公安机关查出其妻子管理的账户,涉嫌向辽宁某农信社进行商业贿赂,交易金额巨大。该“辽宁某农信社”应该就为“辽宁联社”。

  中信证券杨辉案件顺带牵扯出齐鲁银行徐大祝,目前徐被“公安调查拘留”。据悉,徐大祝在2007年任职于济南银行,后转至齐鲁银行。去年12月26日,该公司发布的“09齐鲁银行债2012付息公告”显示,发行方联系人为徐大祝,而09齐鲁银行债的主承销商即为中信证券。据悉,齐鲁银行两年前曾陷高额骗贷案,广为业界诟病。

  债券的违规交易很难和银行撇开,大多数的违规或多或少牵涉到银行。除齐鲁银行外,市场传言招商银行的员工和北京农商行的员工此前都曾被调查过。

  此外,一份央行深圳分行于2012年5月发布的内部文件显示,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期间,对深圳六家金融机构的银行间同业市场执法检查做出通报,被检查机构普遍存在债券代持交易。这六家金融机构为招商银行、招商证券[微博]、长城证券、中投证券、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微博]

  操纵“马甲”牟利

  本轮债市黑幕中,两个专有名词被人知晓,分别是“代持”和“养券”。通过这两个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的词语,机构人以其特有的身份,在个人投资者无法参与的银行间债市进行着一场“灰色交易”。

  所谓代持,简言之就是让别人代自己持有债券,到期后委托方回购债券。所谓养券,则是拉长代持周期,即把债券长期委托他方代持,不断滚动续作,期限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代持和养券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监管,提高收益率。因此,这种交易不会立下书面协议,仅以一种私下约定或口头承诺的形式存在。

  代持养券盛行的大背景是2012年的债市牛市。这一年,债市迎来爆发式扩容,不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开始踏入债券 “代持”圈子。通过运用“代持”,交易者能拉长产品久期,还能多次代持,成倍放大杠杆,达到提高投资收益率的目的。

  从法律上看,代持并不违法,因而采用此法周转资金、提高收益的机构人不在少数。然而,如果交易者另有图谋,代持很可能沦为利益输送的通道,或者成为侵害他人资产的隐形地雷。

  首先,实际操作中,代持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调控手法,既可实现金融资产重新分类,还可操纵会计利润。例如,为让财报更亮丽,机构可在年末通过代持转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兑现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浮盈或浮亏,以满足考核或避税的需要。

  其次,代持的最大风险在于其属私下交易,没有正式的合同文本保障双方利益,一旦发生纠纷,除了道德约束,没有其他维权措施。

  最为恶劣的是,借由代持这一监管漏洞,不少机构人从中谋取私利。以张守刚、杨辉、薛晨、马德喜等案为例,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设立了自己或家人直接控制的丙类户,与机构做交易,牟取不当利益。

  “债市灰色交易嫌疑最大的就是丙类户。因为债市的主要交易对手是机构对机构,只有丙类户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 ”市场人士称。

  据悉,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交易账户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账户为商业银行,乙类账户主要为信用社、券商、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丙类账户一般为非金融机构法人。此前,一般都是券商、基金帮助银行做代持方。但由于如此这般债市流动性过低,监管层后来放开了入市门槛,以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为主题的丙类户也加入了代持的阵营。

  很长一段时间里,监管部门对丙类户的交易结算,并无严格规定。因开户门槛较低,不少丙类户的实际控制人是金融机构中供职的资深人士。他们可通过丙类户以权谋私,实行利益输送。同时,丙类户由商业银行代理交易结算,在交易记录上很难发现。

  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是,2011年年中,云南富滇银行曝出倒券风波。该行金融市场部原总经理李坤、原副总经理付淦等,通过朋友的公司申请非金融机构法人的丙类户,由富滇银行为其代理债券结算业务,实施利益输送。

  经多年来的发展,按投资者数量,丙类户已占比过半。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统计,截至2012年底,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非金融类投资者 (企业)达6375家,占总投资者数量的51.28%。这些非金融类投资者正是丙类户的主体,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机构人的“马甲”,很难通过简单的交易数据来查清。

  监管重击债基

  事件发生后,各地机构纷纷启动紧急自查。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在会议上强调,立即启动债券业务自查。另外数家基金公司在确认没有债券违规事件后,也及时汇报了自查结果。

  从万家基金的邹昱被调查,至易方达、中信证券、齐鲁银行固定收益部门人员的落马,均显示出,一场针对债券市场种种不法行为的整肃风暴正在升级。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场调查还将持续很久。这几起案件很可能引发固定收益产品领域的连环地震。 ”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另有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表示,银行可能成为下一轮整肃行动的暴风眼。 “以资金量、人脉和市场资源而言,基金最多是外围,其实银行间市场一直是债券交易最大的平台,银行尤其是大行交易员才算真正的核心圈。 ”

  记者通过多方渠道得知,目前已有多家商业银行被卷入其中,四大行中也传出相关人士被监管部门带走的消息。同时,一些中小银行已展开内部自查,对可疑债券交易进行情况说明。

  监管层的表态,进一步明确了市场预期。记者了解到,从4月始,此前进行了一年多的秘密调查,升级为监管的公开行动;4月中旬,公安部门的专案组赴中国银行上海资金中心调查取证;近期,不少机构已接到证监会通知,要将全部代持的证券明细上报,证监会将展开专项核查;上周五下午,央行金融市场司紧急召集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开会,要求其尽快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情况进行摸底,同时将存在的制度漏洞进行分析、梳理;5月,央行金融市场司及交易商协会将开始对银行间市场大规模检查。

  日前的新闻通气会上,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对债券“代持”行为一直是旗帜鲜明坚决予以打击的,无论是做权益性还是做债券类都不允许这种利益输送的行为。今后,证监会对此类问题将更加重视,同时基金公司等市场主体则需要对证监会相应的规范制度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经核实,证监会将予以严肃处理,依法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债券收益生变

  伴随着债券“代持”核查风暴的不断升级,不少人士预计,今年债市高收益神话将被击碎。

  此前,由于债券“代持”行为的存在,基金经理们得以不断放大基金运行的杠杆倍数,在近年打造出一个债券基金高收益的神话故事。万家基金原基金经理邹昱执掌的万家添利分级债基,就一度是债基高收益的代表。去年,万家添利实现15.38%的收益率,大幅超越同期股票基金。

  然而,一旦严查“代持”行为,将迫使许多债券基金主动降低杠杆,其高收益率必然难以维持,且近期信用债短期出现明显抛售潮,还可能引发相关债基净值的下滑,这导致了包括机构在内的众多投资者赎回意愿明显上升。跟风之下,不少投资者对这些基金未来的业绩存在一定担忧,也在考虑赎回。

  伴随着上周万家添利基金原基金经理邹昱被调查,24只创新型封闭式债基B份额上周平均下跌1.68%。 54只创新型封闭式债基二级市场成交量同样明显放大,累计成交13.77亿股,较前一周的8.85亿股增长56%,但成交量的放大主要集中在B类份额。邹昱曾执掌的万家添利B上周成交4.16亿股,较前一周的2848万股猛涨1361%。

  “已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主动清理债券‘代持’业务。我们担心的是,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恶性循环,比如一些债券‘代持’合约难以履行,抑或债券基金收益率因此下滑。 ”有基金人士担忧。

  也有市场人士表示,此次大规模的机构抛售或是顺势而为,另有所图。

  “不排除此次抛售中有少数人心怀鬼胎,但多数机构充其量只是惊弓之鸟。 ”

  某券商人士表示,债券市场总量超过26万亿元,整个债券市场冻结,没有这么多流动性的情况下,机构纷纷甩卖债券,反而对拥有资金的机构十分有利,未来将能很轻松以地板价接手。

  商业银行从事债券交易的人士说,其近两日买入不少债券。 “从去年底开始,很多券商、基金通过代持的方式大量买债券,把我们逼的都买不到券,现在他们抛盘对我们来说挺好。 ”

  不少基金人士还表示,将来依然看好债市收益。 “由于担忧机构普遍降杠杆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引发一些投资者抛售B类份额,但如果投资者认为近期某只债基的B类份额回调力度很大,收益率上升迅速,也会选择大笔买入。 ”上海某基金公司分析人士称,深圳某机构人士表示师称,“债市的利好政策已经出尽,不少市场机构不看好近期债市。 ”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疆暴力事件15名民警及工作人员死亡
  • 体育欧冠半决赛-拜仁主场4-0血洗巴萨 视频
  • 娱乐红十字会拟下月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
  • 财经亏损央企高管薪酬不降反升 被批未市场化
  • 科技网络购物后悔权首入消法:保障7日内退货
  • 博客柴静:北大卖猪肉男复杂人生 地震专题
  • 读书参谋精英铁骨军旅情:军事忠诚
  • 教育北大卖猪肉毕业生称自卑 不让女儿学文科
  • 育儿小S还要生第四胎(图) 男婴家中游泳溺水
  • 林采宜: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依然严峻
  • 刘建位:如何见到巴菲特并合影
  • 陈思进:中国应先做空自己
  • 管清友:人们为什么需要经济预测?
  • 李迅雷:H7N9病毒与黄浦江死猪相关性分析
  • 黄凡:从黄金神话终结看楼市前景
  • 张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
  • 谢作诗:房租上涨是说通胀又来了
  • 水皮:A股涨跌为何全都指望外资
  • 宋文洲:地震还会来 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