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固定收益市场的债市黑金风暴不断升级,继中信证券、万家基金和齐鲁银行之后,工商银行、西南证券等机构的相关人士也很快卷入这场由中纪委牵头的大案之中,一周之内有五人相继被曝落网,而这可能仅仅只是个开始。种种迹象表明,更多的落网“大鱼”还在后面,这场震惊金融市场的扫黑风暴还将持续升级。
上周五被曝落网的两人分别是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薛晨和前工商银行员工马喜德,加上前面已经被证实落网的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和齐鲁银行徐大祝,目前已经有五人在一周之内被连续曝出遭到有关部门的调查。
薛晨落网原因是被曝出涉及持有债券“丙类账户”,市场消息称,其所控制的“丙类账户”中不明收益达到了7000万元。对此,西南证券相关人士也回应,该人士称,“实际上,薛晨在去年年底已经离职,并且离职的相关文件是用快递所寄出,离职后再也无法联系到薛晨,对于此事也觉得奇怪”。不过该人士却否认了薛晨的案发时间是在西南证券任职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西南证券固定收益部任职前,薛晨曾是国海证券的固定收益部北京分部高级经理。不过国海证券相关人员也称,“从以往的交易记录上,薛晨没有违规行为。加上‘丙类账户’牟利模式的隐蔽性非常高,而且个人牟利的同时并未给证券公司带来损失,因此很难察觉”。
据悉,目前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账户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为商业银行,乙类一般为信用社、基金、保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丙类大多为非金融机构法人,其中不乏由投资经理实际控制为自己牟利的“傀儡”账户。
就在薛晨被传出落网消息的同一天,前工商银行员工马喜德也因多年前债券交易违规被查被市场“挖出”。当日有地方媒体称,在2008年3-12月期间,马喜德和其同伙蔡国辉等人互相配合,多次利用银行、任职公司的35亿元资金购买债券,然后再安排摩根公司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获利4900万元,不过马喜德在案发时便主动自首,并退还了2000多万元的获利,后被取保候审。
至今,这场债市黑金风暴已经卷入了众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和基金公司等。不过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实际上和以上人员一起被调查的还涉及一些机构人士,相关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人士或也牵涉其中。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打击市场交易违规,此前大多数监管都是针对股票市场老鼠仓,债券市场的监管几乎为零。不过去年一年因债券市场的小牛市,不少机构的固定收益规模都出现激增,而相关的债券交易违规也在增加。对此,一位基金分析师称,此次债券扫黑的行为无疑是等于杀鸡吓猴,此种做法对债券交易市场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北京商报记者还了解到,以上事件被曝出之后,不少基金公司已经暂停交易,开始对公司内部的相关交易进行自查。(记者 肖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