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社会融资结构嬗变 信贷让出半壁江山

2013年01月28日 09:54  新金融观察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信托规模和券商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所呈现出社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信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金融脱媒的现象正在加速,这对于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 宁广靖

  不久前,央行发布了《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其中的变化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十年前,我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银行系统,2002年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超过91%。那时候,信贷变化几乎可以完整地体现社会融资的波动情况。逐渐的这一比例开始回落,社会融资多元化趋势开始显现。继在2010年跌破60%之后,近两年该比例继续下降至2011年的58%和2012年的52%。

  2012年,信贷让出了半壁江山,信托、债券等资金来源在社会融资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变化与金融行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不谋而合,社会融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同时,社会融资结构的优化对于提升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银行信贷占比下降

  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比上年多2.93万亿元。其中,全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降6.1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8.2%,同比升6.6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4.3%,同比升3.7个百分点。

  15.7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已创下历史新高。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全年2.93万亿的增长值中,贡献最多的却是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分别为1.29万亿元和8840亿元,相比之下,信贷仅贡献出732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认为,目前的情况体现出国家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已取得成效。“过去,我国的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的比例曾经达到过9:1,这样的比例是不合理的。从其他国家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能达到90%的间接融资比例是极少的。当然,国家会考虑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社会融资结构趋于平衡。”杜晓山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

  《报告》中的这一变化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可以按照央行的标准,将社会融资大致分为三类,即银行贷款类(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类(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直接融资类(包括企业债券融资和境内股票融资)。由于经济形势和监管政策的变化,这三类融资方式在今年呈现出的新变动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事实上,自2010年开始,非信贷融资比例逐渐上升。2008年,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来刺激经济增长,企业的资金需求基本由银行贷款来满足,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逐渐恢复了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导致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通过信贷满足,于是银行开始借道信托、理财产品等非信贷类业务,但本质依旧是发挥信贷融资的功能。

  安徽某装修公司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记者,之前在他们的营运资金,有一多半都是从银行贷款来的,估计占总资产的70%左右,但现在,银行贷款连四成都不到,他们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形成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统计报告只统计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其他方面例如银行的理财业务等并没有统计在内。”

  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2012年年末,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6.34万亿元,同比增长3.8%,比上季度末低1.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350亿元,同比少增2605亿元。对此,方正证券[微博]研究所副所长石磊认为,中长期人民币贷款与中长期直接融资表现出反向运动趋势,后者对前者的替代性逐渐凸显。

  从时间节点来看,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乏力与监管部门整改同业代付业务不无关系。按照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的要求,2012年年底后到期的同业代付业务应于2012年12月31日前并表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信贷额度的占用,同业代付的集中清理在短期加剧了金融脱媒,中长期贷款的需求进一步转向信托、委托贷款等非银行融资渠道。

  信托、债券增长强劲

  与信贷占比下降相对应的是,在2012年的非信贷融资中,企业债券和信托贷款占比显著提升。其中,企业债券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上年的10.6%提高至14.3%,信托贷款的占比从1.6%提高至8.2%,均为2002年以来最高。

  对此,赵锡军表示,目前国家对于信贷规模增长幅度有一定的限制,这是处于央行调控之下的,在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的时候,企业就会寻求其他渠道,发债就是渠道之一。信托方面,因为有很多有闲置资金的企业自己不能发放贷款,但存款利率又偏低,于是,这些企业就会委托银行或信托公司发放信托贷款,以期获得较高的利息回报。

  在杜晓山看来,企业债券的大幅增加与旺盛的需求有关。“中小微企业,包括一些有收益保证的地方平台需要资金,很多会采用债券的方式,这类需求很大。”同时,他也预计未来债券融资会继续快速发展。

  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信贷减少以及非信贷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实体经济通过贷款以外的方式获取资金的趋向十分明显。

  同时,以企业债券为主的间接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成为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结构性调整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经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主体的持续努力,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已经开始优化,并发生深刻的改变。2002年企业债券占社会融资总量不足2%,而2012年已占融资总量的14.3%,意味着债券市场已经成为除银行贷款之外,企业资金来源的一个主要方面。

  此外,对于那些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且满足不了发债条件的企业,信托贷款则成为有效补充,这样看来,如果加上有直接融资性质的信托贷款等,直接融资的比重将更大。此前,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李建华曾表示,截至2012年11月末,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达到6.98万亿元,即将进入7万亿时代。这样的规模扩张甚至令同业刮目相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说:“信托规模增长非常快,这几年涨了很多倍,从3000亿增长到7万亿,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从银行体系‘流’出来的,因为受到信贷规模的制约,企业的贷款需求难以悉数满足,这就需要通过信托来完成,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信贷的控制,信托可能未必会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

  “以前是银行、证券、保险三足鼎立,现在(加上信托)是四分天下。”不久前,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黄洪在公开场合指出,五年前信托业总资产不到保险业的20%;五年以后,截至2012年11月份,保险业的资产为6.92万亿元,被信托超越。

  回顾过往,2008年信托业全行业信托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元,此后几乎每年以约1万亿元的增长不断刷新纪录,直到进入7万亿时代。这是信托业的里程碑事件,另一方面,借助于信托业的爆发式增长,信托贷款也逐渐成为重要融资方式之一。

  而信托贷款在2012年之所以持续上升并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趋势,业界普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2012年以来各地都出台了规模庞大的地方投资计划,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而银行信贷又偏于谨慎,所以信托贷款就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二是信托贷款的放贷标准要相对宽松,且手续简便,在民间借贷体系受到重创而银行额度又有限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借道信托贷款,导致工商企业类资金占比实现反超且连续上升;三是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为寻求更高收益,将部分业务“迁出”表外并借助信托通道,导致三季度以来银信合作规模回升,达到2010年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前瞻性调节

  如果从绝对量来看,2012年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全年15.76万亿元的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十年间社会融资总量扩张超过6倍。但从相对量来看,目前社会融资与GDP之比在30%附近,总体增长稳定,同时也符合2012年年初央行提出的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目标。另一方面,伴随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大,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从一定程度上也与“前瞻性调节”的要求不谋而合。

  在去年三季度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前瞻性地调节社会融资总规模”。概念首次被提出,即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和新增贷款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债券发行规模,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

  赵锡军认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前瞻性调节主要是保持整个社会融资跟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融资规模和价格变化相一致。如果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但是却无法提供足够的融资,那么政府就要考虑促进的融资手段;如果物价上涨太快,政府就要考虑控制融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对经济形势作出预判,比如什么时候会过热,什么时候会动力不足,通过准确、全面的预判提前做出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前瞻性。

  那么如何前瞻性地调节社会融资总规模,业内人士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总量控制,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二是继续调整、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减少信贷占比,提高债券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结构调整”的成果已经显现,即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例下降,企业债券、信托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所占比例上升。

  事实上,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因为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实际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变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信贷,也包括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国家在调整社会融资的规模和结构的时候,要做出一个预判性的规划,这个规划应该包括提前防范风险,并且包涵‘一盘棋’的思想,这将便于监管部门和业务部门控制总体方向,有重点也有兼顾。”杜晓山表示。总的来说,前瞻性调节需要重点做到的是未雨绸缪,只是在落实的过程当中还有诸多困难需要破题,这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还需要时间上的考验。

  优化结构调整

  当然,2012年社会融资结构呈现的种种变化符合业界“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期待,也与金融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方向相符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信托规模和券商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所呈现出社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信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金融脱媒的现象正在加速,这对于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就曾指出,再过10年,在社会融资体系当中,企业债券将逐渐与银行贷款“平分秋色”。

  江苏某大型制造业负责人告诉新金融记者,相比于难于从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他们在银行面前还是有些话语权。由于公司债券利率较银行贷款低,并且自由灵活,所以他们目前正在以这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该负责人同时透露,现在银行的人排着队想跟这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攀上关系,为的就是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各家银行的业务人员把利率水平和服务特色作为营销重点,但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和大型民企都正在尝试新的融资方式。

  浙江一家眼镜厂的财务总监告诉记者,在浙江,很多企业都在以不同渠道筹资,有的通过债券融资,有的则求助于民间借贷。“银行手续繁琐,放款周期很长。很多时候我们用这笔钱购买原料,等到银行的贷款批下来了,原材料的价格又涨了,我们等不起。而且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也并不低。”

  通过对多家实体企业采访不难发现,由于从银行融资难度,中小企业则成为脱离银行体系,采用其他方式融资的主力军,这部分群体客观上成为金融脱媒的先行军。在民间借贷盛行的温州,金融脱媒发展惊人。之前,曾有相关部门就此问题做过专门的问卷调查。调查中有89%的家庭(或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而在一度创造经济神话的鄂尔多斯,更有人人参与民间借贷之说。

  “金融脱媒”的背后是强大的市场需求,但有一些方面还是需要特别关注。由于财务不透明、市场竞争力弱、发展前景不明朗等种种原因,小微企业向来都处于信贷市场劣势地位。于是,这些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融资方式。其中,以“手续简单、放款快”见长的民间借贷尤为常见。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以来,企业依靠民间借贷维持经营,一旦资金链断了,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和风险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创新拓展多方面的融资方式对企业来说是件好事,但要警惕风险。

  对于愈演愈烈的“金融脱煤”现象,石磊认为,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脱媒”的现象,但实际上,信托和券商资管还主要是银行资产出表的附庸,提升主动投融资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客观上说,银行做不了的贷款自有其风险之处,对其识别、定价、组合和包装需要很强的风控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强大的金融市场支撑,这些都将决定融资结构继续优化,还需要很长的路。另一方面,在非信贷融资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对判断市场流动性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不能局限于过去的货币供应量,要同时关注社会融资总量、价格指标等。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曾指出,由于理财产品等银行表外业务以及影子银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所产生的流动性资产在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之外。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速对判断广义流动性的参考意义降低,有必要结合价格指标来判断货币条件。

  当然,这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央行在近期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要合理运用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消息称薄熙来案可能在全国两会后开审
  • 体育詹皇34+16热火负绿军 C罗3球皇马4-0胜
  • 娱乐网曝央视春晚歌舞节目单 那英将唱新歌
  • 财经万科王石:房地产泡沫破灭论危言耸听
  • 科技iPhone越狱社区:与苹果玩猫捉老鼠
  • 博客高房价逼得女白领不敢与穷老公生孩子
  • 读书国民性与民主制度的纠结:骄傲的印度
  • 教育375分以下不能读大学?教授建议惹争议
  • 育儿女子为防孩子走失在其脖子上系绳(图)
  • 徐斌:城镇化红利大致结束于2015年
  • 曹凤岐: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
  • 陶冬:日央行出手 美联储观望
  • 赵伟:2013年欧元区起死回生
  • 罗天昊:八大因素造就中国农村衰败
  • 西向东:春运难题源于制度
  • 姚余梁:伦敦超级雾霾对北京咳的警示
  • 于晓华:金圆券改革失败对当代中国的警示
  • 刘杉: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
  • 老姜:房叔房姐们验证5.4万亿灰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