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债推出前夜 区域集优票据试点悄然加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6日 02:19  证券时报网
官兵/漫画 官兵/漫画

  一边是融资成本可能达12%~13%的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另一边则是融资成本可能低至7%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针对中小企业设计的债券品种可能正在迎来一场跨市场竞争的大游戏。

  证券时报记者 罗克关 见习记者 刘雁

  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而银行间市场相应的债券新品种也是暗流涌动。

  证券时报记者日前获悉,在去年部分地区试点的基础上,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期明显加快了区域集优票据的推进步伐。“第二批的试点正在推动,协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把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融资成本降下来。根据目前的设计,参与进来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最低可能至7%,仅比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略高一些。”一位参与试点的银行投行人士称。

  试点区域集优票据

  降低融资成本

  据记者了解,区域集优票据由央行和交易商协会去年于5月推出,作为传统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升级版本,首批试点省份包括广东、江苏和山东。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部分试点的基础上,第二批试点的推进在今年5月已悄然加速。根据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5月下旬东营市和常州市发行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均已获协会批复并注册成功,成为今年以来第一批发行集优票据的城市。

  “现在试点的确在加速推进,我们也在与无锡、广州等多地政府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商谈发行区域集优票据的合作,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发行。”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金融事业部负责人称。

  业界表示,目前区域集优票据的重点仍在于探索如何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上。据悉,在引入政府担保的制度之下,未来区域集优票据的发行利率有望降至8%以下,待扣除一部分由政府出资的财政补贴后,中小企业实际需要承担的融资利率将降至7%左右。

  记者统计发现,以招行去年底发行的首单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为例,发行人为常州三家中小企业,募集资金1亿元,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仅为6.18%。

  “区域集优票据的特点就是通过引入政府信用分担风险,而且由财政出资给企业以实际的补助,把投资人的风险和募资人的成本都降了下来。”前述大型股份制银行金融事业部负责人表示。

  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多样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银行间市场区域集优票据的加速推进,加上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已正式启动,针对中小企业设计的债券品种可能将迎来一场跨市场竞争的大游戏。

  部分证券业内人士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制约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人热情的主要因素是融资成本问题,从目前来看企业所需承担的总成本可能将达到12%~13%。但在银行系统方面,与中小企业私募债相对类似的集合票据及小企业信贷等产品,企业所需承担的总融资成本为10%左右。券商人士担忧,如果交易所私募债发行利率超过10%,企业的整体需求可能会往下走。

  相比之下,据记者了解,由于地方政府需要与参与的银行以及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签订框架协议,区域集优票据一旦出现坏账,地方政府将会积极参与救济。因此,由于融资成本较低,违约风险较小,加之可以借机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区域集优票据得到不少银行的青睐。

  实际上,基于推动本地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的考虑,地方政府也成为了区域集优票据的拥趸,在他们的主导下,第二批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即将陆续面世。

  记者注意到,来自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的消息显示,该市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正在设立中,预计成立后会撬动20亿元的融资项目。与此同时,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也完成了首批拟试点企业的遴选推荐工作。

  此外,广东东莞、浙江杭州等多地政府也均表示,今年将积极探索发展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融资模式。

  链接

  何为区域集优票据

  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是指依托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共同遴选符合条件的地方企业,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联合银行、地方担保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为企业做债务融资服务方案,并提供全产品线金融增值服务的业务模式。

  与此前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不同,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机制的核心是引入地方政府资源助推中小企业发债——由地方政府成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发展基金,作为风险缓释措施,即当发行企业无法偿付到期资金时,由该基金偿付;在该专项基金保障下,由地方政府推荐当地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刘雁 整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