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短期、中长期产品创新规划;统一市场建设实现四大突破
记者 方家喜 北京报道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获悉,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对债券市场短期、中长期产品创新进行规划。由此,国内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局面将得到改善,为债券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监管部门联合有关方面完成了最新研究报告《交易所债市产品创新研究》。研究报告指出,近期将重点着力于债券现券产品的创新,扩大产品规模,提高市场流动性。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少、规模小、流动性差,而由于受到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直接竞争,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这一局面,因此,必须通过创新的途径实现这一目的。
“交易所债市产品创新的可能路径,短期是高收益公司债、私募债券、证券支持抵押凭证与REITs;中长期则可以逐步发展利率期货、利率期权、CDS等衍生产品。”中央财经大学一位参与报告起草的专家告诉记者。
业内对交易所债市即将进行的创新充满期待。中信证券有关报告认为,交易所品种创新会提高交易所债市的规模和流动性,对国内债券市场的结构产生重大效应,即“国内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发展上的极端不平衡局面将得到改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产品种类,主要包括国债、央行票据、地方政府债、金融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可转换债券等品种。
目前来看,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整个债券市场创新不足,二是多数债券品种主要在银行间市场交易。
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部门有关人士表示,针对以上两大问题,交易所债券市场目前创新的途径可考虑:一是重点发展交易所高收益公司债市场,与交易商协会主导的中期票据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从而迅速做大交易所公司债市场;二是发展证券支持抵押凭证,迅速提高交易所债券市场流动性;三是推动私募发行,突破净资产40%的债务融资规模上限规定;四是发展REITs产品,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比较稳定的收益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研究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对于高收益债券定位,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一大批企业的上市标准定位于“两高和六新”两大标准,“两高”指高科技、高成长性;“六新”指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这为研究高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提供了非常合适的样本。
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研究小组建议,高收益债发行企业应有四个条件,净资产不低于1亿元;连续两年盈利,每年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两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债券一年利息;最近一年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3000万元,最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关于利率互换等衍生产品,根据国内利率风险的实际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关研究小组表示,参考利率互换所选择的参考利率种类,可考虑以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7天回购利率和3月SHIBOR作为标的资产。另外,为满足投资者规避现券收益率波动的风险,参考CBOE的产品结构,以3月期、5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利率期权的标的资产。
“交易所债市的创新和发展,是发展国内统一债券市场的题中之意。交易所和银行间两大债市实现平衡发展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创设了条件。”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人士表示。
国内债市统一问题已提出多年,市场早有共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提出“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规则和标准”,并明确要求由证监会、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负责。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央行、发改委、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在近期的《备忘录》中指出:“目前我国交易所债市和银行间债市是分割的,一是发行监管不统一;二是交易平台分立;三是后台服务分离。这在制度上制约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效率和规模。”
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有关部委达成的债券统一大市场框架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鼓励两大市场积极进行产品、发行和交易方式的创新,二是各类机构可自由在两个市场交易,三是交易品种可自主选择在两个交易所挂牌,四是统一登记、结算等后台服务。
据透露,将来政策的结果是,统一债券市场框架中将确认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都是前台,可以挂牌不同的交易品种,但后台的登记、托管及结算都是统一的,投资者用一个账户可以同时买卖两个市场的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