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资金部 王兴峰
近一时间,关于央行抑或提前加息的讨论重挫了中国股票市场,但是债券市场并没有应声而下,反而出现了小幅上涨。难道相比债券,股票对利率的变动更敏感吗?我们认为,从中国经济本身、世界经济环境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等多个角度来看,中国在未来半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的重点在平稳信贷而非控制通胀。因此,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是贯穿央行全年工作的核心工作。提升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为了给后续的“对冲外汇占款”和“滚雪球式的央票”留出空间,是央行调控“经济平稳度”的开始,而并不是收缩流动性的开始。
其次,必须认识到,西方经济体的通缩令中国难以独自提高利率。美国失业率高企,联储多次声明无意改变长时期低利率的状态;欧元区经济复苏缓慢,英国的经济也不乐观,日本还处于通货紧缩阶段。
最近一年人民币都一直盯住美元,这样的好处显然是稳定出口竞争力。但是中国在推进汇率利率改革上,受到美国金融政策的影响会增大,在现实经济中,过低的汇率相当于中国人补贴了世界,也使得油价等大宗商品高涨。所以,在维持中美利差的情况下,如果作为通胀防范措施,或者是通胀预期管理措施而进一步加息的话,热钱就会大量涌入。热钱的流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
最后,我们认为债券市场已经反映了通胀预期。金融市场除了关心现实的或者已经实现的通胀率(CPI)之外,更加关心通胀预期。美国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收益率之差最令市场关注,中国债券收益率也异常陡峭,长端收益率已经隐含了数次的加息预期,而今年以来人民币掉期利率大幅上行了30-40BP,5年期的掉期收益率曾升到4%以上,但是央行的“微调”动作并未使债市大幅下跌,长债收益率还有下降。究其原因是自2009年7月以来的债券市场“阴跌”已经充分反映了通胀预期,一旦央票上升幅度小于等于预期,则不跌反升。
若采用以一年定存为基准的浮动利率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曲线和固定利率政策性金融债到期收益率曲线的差异来描述一年定存利率的加息预期,我们发现未来6个月内市场不存在加息预期。未来一年和两年内,市场至多有1次加息预期。未来三、四、五年内,加息预期分别为2、3、4次。预计在六个月之内,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还是处于熊市平坦化阶段,债券和掉期的收益率变平将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