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胀预期趋于稳定 债市收益率短期或已见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9日 05:0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信达证券 李建朋

  年内通货膨胀和加息均不可期,宏观经济对债市的冲击正在缓和,因此收益率难以继续大幅上升。在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的资金配置型需求的支撑下,预计年内债券收益率将在当前水平小幅上下波动。

  超常规货币供应理应回落

  2009年以来,新增贷款和存款之间表现出良好的联动性:新增贷款增加的同时,新增存款也相应上升;反之则相反。7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3559亿元,为09年1-7月份以来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最低值;相应地,当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新增3003亿元,同样为09年1-7月份的最低值。

  存贷款之间的这种联动性,反映出上半年部分新增的贷款立即转为存款,没有充分流入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化。08年年底以来,随着经济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M2连续6个月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

  我们认为,随着宏观经济逐步回暖,超常规的货币供应将回落,最终与实体经济需要相适应。事实上,目前货币供应量已经足够,下半年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不在于信贷总规模的继续扩张,而在于信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通胀预期趋于稳定

  近期政策面的种种举动,似乎在为稳定通胀预期做出努力。上周六,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特征,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率快速上涨和周期峰值过高,中国应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回升,避免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急速上升。回顾8月初,国务院、央行等强调将继续维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些表态或许同样出于稳定通胀预期的考虑。

  此外,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提醒了投资者目前依然处于通缩阶段,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市场的通胀预期。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7月份CPI当月同比为-1.80%,而6月份为-1.70%,1-7月CPI累计同比为-1.2%。需要注意的是,在7月份CPI同比数据中,翘尾因素较上半年有所下降(为-1.39%),然而新涨价因素(继6月份之后)再次呈现负值(-0.41%)。已知09年后续数月翘尾因素均为负值,如果新涨价因素等于1-7月的平均值0.3%,那么在11月CPI同比数据将转为正值(0.1%);然而,如果新涨价因素继续为负值,那么09年后续数月CPI同比数据将继续为负值。

  配置型需求依然占主导

  资金配置型需求依然占主导。7月份,商业银行大量增持了国债和金融债,保险机构也被新发行的国开债较高的票息所吸引而大量增持。

  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6、7两个月份主要券种持有情况,我们可以大致观察到6-7月份投资者债券需求集中在资金配置型需求。作为资金配置型需求的代表,商业银行主要增持了国债、企业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成本低、对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主要是大量增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而城商行则主要侧重于收益率更高的企业债券。

  资金配置型需求的另一代表——保险机构7月份增持了国开行金融债123.84亿元。我们认为,增持的原因在于7月份国开行发行的3期金融债,符合保险机构的需求——期限较长且票面利率较高。7月份国开行陆续发行了第6、7、8 期金融债,期限分别为20年、10年、10年,实际发行额分别为2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票面利率依次为4.6%、4.04%和2.90%(1年定存+0.65%,浮息债),高于同期国债收益率。

  而基金在7月份全面减持各种债券,截至7月底仅持有593.06亿元国债,占所有投资者持有国债总量的1.15%,远低于去年年底2.11%的水平。

  收益率短期或已见顶

  债市收益率短期或已见顶。与08年下半年不同的是,近期债券收益率上行的推动力源于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以及由此而来的加息预期。然而,年内通货膨胀和加息均不可期,宏观经济对债市的冲击正在缓和,收益率难以继续大幅上升。此外,目前收益率已经上升到06年的水平,而当时CPI同比在0.8%到2.8%之间,通胀通缩压力均比较小,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处于低位,因此其债券市场收益率有较好的参考性。

  在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的资金配置型需求的支撑下,预计年内债券收益率将在当前水平上下小幅波动。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对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的资金配置型需求有吸引力。保险机构7月份大量增持了国开行债券,说明无风险债券10年期4%左右的收益率目前对配置型投资者已经有吸引力。8月7日招标的贴现国债15、16两期,发行参考利率分别为1.3119%和1.6294%,认购倍数高达3.1760倍和2.6460倍,说明这一利率水平对投资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