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债市ABC乱云遮眼 发行人付费评级无信不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8日 01:47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潘 沩 上海报道

  2008年火热债市的丰厚回报无疑令不少机构投资者意犹未尽。尽管业内认为2009年债市将呈现波荡起伏的态势,机构投资者仍紧紧盯住那些高利率的信用债。

  然而,信用债快速发展的另一面,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的债券评级却呈现杂乱无序的状态。

  3月2日,第一创业证券公布了他们的信用评级体系,并据此对尚未到期的各信用债品种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大多低于信用债发行时评级公司的评级,一般低半级,少数会低一级。

  3月9日,安信证券发布了一个报告,对本周新发的14只信用债产品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多比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低三级左右;但又不是AA就一定对应BB。

  以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交通”)为例,其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给予主体评级AA+,安信证券给予主体评级BBB-,第一创业证券对江苏交通发的02苏交通03苏交通债、08苏交通债、08苏交通CP01都给出了评级,并对这几只债给出不同的主体评级,分别为:AAA 、AAA 、A+ 和AA-。

  对于同一家债券主体,有6种差异较大的评级结果。投资者无疑眼花缭乱。

  机构投资者对于评级的不信任,早已有之。一位券商圈内的人士说,一些私交甚好的保险公司也经常问他,“某某债到底能不能买?”

  各大券商或开始介入债券评级,或正筹备。然而,券商各有完全不同于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评出来的结果也差异甚大,反而使投资者更为头痛,惊呼“评级看不懂”。

  标准普尔大中华区主管周彬告诉记者,(中国的评级市场)需要一个经济周期,有债券违约的数据,各进行评级的机构才能验证自己的评级模型是否有效。对于目前群雄混战的局面,周彬表示没有好的对策,“监管非常棘手,监管部门很难做”。

  评级公司:

  发行人付费模式广受质疑

  对评级公司公信力的质疑,因次贷危机爆发,成为全球性问题。市场对评级公司的质疑,主要是:评级公司拿发债人的钱做事,怎么能做到客观公允?

  如某私募基金经理所说:“那些结构化证券都是大投行做的,评级公司怎么敢得罪?后来各机构猛砸CDO等产品,价格狂跌,三大评级公司才不得不调低评级。”

  虽不曾遭遇次贷这样的滑铁卢,但评级结果总是皆大欢喜,中国的评级公司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同样受到质疑。于是,这样的质疑不绝于耳:“(评级结果)怎么不是三个A,就是两个A?从来没看到过BBB的债券。”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扩容,类似质疑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位受雇于国内五大评级公司的分析师为此辩解:“我们评过低于A的公司,不过他们的债发不出来。”

  参照美国次贷危机中价格狂跌的结构化产品,周彬指出:标准普尔自2005年1月以来评级的美国房地产业相关证券规模为3万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11月,其中仅有不足4%出现违约。

  另一边是一张违约率曲线,上面从AAA到C的债券违约率一字排开,横轴则是年限。周彬解释:“AAA评级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为0.27%,BBB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2.43%,B评级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20.58%。”

  两者的违约率相当。周彬表示,衍生品价格下跌,是个流动性问题。危机发生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对结构化产品需求量很大;2008年9月开始,流动性大减,没人要这些产品。

  然而,国内的几大评级公司,面对业界对评级结果的质疑,一直保持缄默。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拿不出像标准普尔这样的违约率曲线。所谓的AAA、AA、A级分别对应偿债能力极强、很强、较强,都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撑,更像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

  这是所有在中国做债券评级的机构面临的困惑。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太短,且几乎是国债金融债的天下,信用债市场规模小,之前发债的主要为央企,还没债券违约的现象发生。

  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容,评级的问题为市场广为关注,也吸引更多机构进入这一市场。但是,所有的评级模型,都没有受过市场的检验。

  券商评级:试水投资者付费模式

  买股票的人都知道,在网上可以很便利的搜索到各大券商发布的上市公司报告。虽说股民不会完全听从报告中的“买入”或“持有”,但能从报告中了解到很多公司年报中没有的信息。

  我们对此习以为常到忘记去问,为什么券商愿意花钱花力提供这种报告?难道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这些报告原本是提供给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机构投资者用券商的跑道买股票,付佣金给券商。券商的研究报告类似于附加服务。也有机构投资者不走券商通道,会花钱买券商的报告。

  基金公司也有自己的研究员,他们的研究内容更多是在券商的报告基础上去做。所以有些初入行的人,会觉得做券商研究员比基金研究员好,因为所做研究更为基础,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更有利。

  这种投资者付费的研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通投资者也能因此得到更多信息。那么,券商的评级报告,能否复制这个模式?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姜超几乎否定了这种可能。他告诉记者,交易所的债券交易量很小,其佣金量跟股票的佣金根本没得比。公司的债券研究报告,主要是附送给买上市公司报告的机构。专门买报告的机构很少,公司对卖报告“基本没兴趣”,他随后解释:“一年也就20万,还不如多花力气做好(债券)自营。”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债券分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前者债券交易总量,占整个债市的90%以上。交易所交易量小,其佣金总量,跟股票交易佣金不是一个级别。

  但伴随着券商在交易规模更大的银行间施展拳脚,券商的债券评级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据第一创业证券人士介绍,第一创业证券2008年在银行间市场充当类似于做市商的角色,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来获取买卖价差。

  当“做市商”的券商所赚价差,很难超过同一天同券种之间的差价。在银行间市场,信用债流动性差很多,很多品种一天都不会有交易。券商能从中赚到的价差更高,但承担的风险也水涨船高。

  因此,券商在银行间市场提供流动性而赚取价差,其风险较赚取股票交易佣金大。如果券商试图从信用债品种“险中求富贵”,必须加大个债研究和评级,方能对个债合理定价,防范风险。

  所以,这一模式,对能稳定赚取可观佣金的大中型券商,并不具吸引力。然而,在客户的要求推动下,各券商纷纷加大对信用债的研究,并开始介入个债评级。

  姜超承认,有客户要求国泰君安加大债券研究,并希望能去发债企业调研。他表示,目前他们还没有去企业调研过,等人员配备齐全后,可能会去一些市场关注和出了问题的发债公司调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