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巨额票据融资去向令人担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7日 02:07  新京报

  央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票据融资新增6239亿元,占比则由去年12月的30%增加至42%。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在内的一些专家质疑,天量票据融资并没有全部用到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而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利用票据融资存到银行套利,二是一部分票据融来的资金可能进入了股市。

  就市场针对“1月份票据融资占到人民币贷款增量四成以上”的质疑,央行副行长易纲14日回应指出,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2月 16日《东方早报》)。

  天量贷款背后是天量票据融资。笔者认为,宋国青教授的担忧较有可能发生。

  首先,票据融资数量异常,实体经济很难这么快全部消化。一月份的票据融资额与去年全年的六千多亿相当。目前票据贴现的平均期限大概是4个月,这么短时间不可能全部用到占用资金时间长的企业生产上,扣去固定资产投资的部分,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股市短期套利可能性巨大。

  其次,当前票据融资成本低于存款利率,企业有利可图。数据显示,票据市场利率已经自2008年上半年的20%以上,跌落至当前的2%左右甚至更低。而一年期企业存款利率为2.25%,一年内企业只要倒腾3次票据融资,就可以坐收渔利0.25%。只要资金量大,利润并不菲。

  最后,当前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在内贴现和再贴现难度并不大,并且利率很低,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也已经降到了1.6%左右,一年期存款利率在2.25%;一些基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存款任务紧迫,急需吸收存款,完成任务,另一些银行瞄准了这个空子,想法设法从市场或者票据融资或者自身吸收的低成本存款中拿出一部分拆借这些金融机构,从中套利。

  这给我们一个提示,信贷支持扩大内需决不能摆花架子,玩花枪,使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当前金融系统体内流动性并不缺乏,货币政策需要更精确地使用。

  □付瑞雪(河南 银行职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