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看懂美国国债风云如何变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0日 17:24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张佳昺

  2008年,全球股市的风云变幻让许多投资者认识到了关注美国股市的重要性。美股固然重要,但若你希望你的跟踪更具前瞻性和宏观性,那么其实美国债市才更该是你跟踪的重心所在。

  春江水暖鸭先知

  所有的证券市场,归根到底都是在交易“预期”。如果说股市交易的是对企业盈利的预期,商品市场交易的是对商品供求关系的预期,那么债券市场交易的就是对资金成本的预期。

  相比股市,债市一般不为大众所关注。但若了解债市尤其是美国债市便知晓,这是一个大户云集的战场,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尤其是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更是将债市作为自身的主战场,债市的每日交易额更是惊人。翻看许多美国的投资界传记或者回忆录,我们便会发现许多书中知名的“牛人”交易员均来自债券交易部,而关于债券界的许多内幕和见闻更是成为书中的主要内容。

  正因为参与债市的机构来头都不小,因此债市一向被视为相比股市更先知先觉的市场,往往是债市见顶若干月之后,股市才做出相应的反应。最佳的例子莫过于本轮牛市,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于2007年6月见顶5.26厘,紧接着美股标普500指数于2007年9月见顶1576.09点,而最为后知后觉代表商品的CRB指数则一直要到2008年7月才见顶615.04点。若时时关注美债动向,那么便可较早地预判到此后经济走向和股市变化,并及早做出部署。

  传统美国国债三大金刚

  要了解美国债券市场,自然首先要了解最庞大同时最具指标性的美国国债市场。

  说起美国国债,一般指的就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最传统按期派息的债券。虽然理论上美国政府亦存在破产和不偿还债务的可能,不过一般将美国国债视作无风险产品,其相关品种的收益率亦被视作资金无风险收益率的参考。

  根据期限,美国国债被分为三类:

  一、短期国库券 (T-bills)。会被称为T-bills的美国国债,必然是年限不足1年的品种,一般包括28天(1个月)、91天(3个月)、182天(6个月)、364天(1年)四个主要品种。一般来说,短期国库券收益率的变化参考意义有限,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却能反映市场对短期无风险收益的渴求程度。如去年12月9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最新一期300亿美元4周期国债的招标结果,结果100美元面值国债的中标价格是100美元,即其收益率为零。这意味着,投资者将资金借贷给美国财政部整整4周时间,但是却不能收到一分一毫的利息收入。而当日3月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一度低见-0.01%,即你买入相关品种持有3个月后,不仅无法获得利息,而且还会蒙受年化0.01%的亏损,可见市场对于国债的渴求程度。对于上述状况,一般认为反映了相关机构对银行存款的不放心,考虑到即使利率调高之后FDIC提供的储蓄存款保险也只有25万美元,超过部分一旦遇上银行倒闭便毫无保障,因此相关投资者转而选择美国国债以免去相关忧虑。

  二、中期国库券 (T-Notes)。此类品种包含了年限为2至10年的美国国债,最常见的为2、3、5、10年四类年限。毫无疑问,中期国库券的收益率是市场最为关心的指标性数据,尤其是象征短期收益率的2年期品种和象征长期收益率的10年期品种,此外这两者之间的息差一般亦是投资者关心的重要指标。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相比中国央行可以直接规定不同年限的银行贷款利率,美国的央行美联储权限可是小很多,其所谓的加减息针对的只是代表隔夜拆息的联邦基金利率,而对长期借贷利率并无决定权。一般市场上金融机构决定中长期借贷利率时均会参考对应年限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正因此,在本轮次贷危机中,美联储推出新的机制,打算通过买入、卖出长期国库券来直接干预相关品种的收益率,进而影响相应年限的市场借贷利率,以便降低企业的借贷融资成本。

  三、长期国库券 (T-Bonds)。虽然一般用Bond对应中文的债券,不过在美国国债体系下,只有超过10年的国债才会被称为Bond,最常见的便是20年和30年的品种。由于这两类品种的年限过长,其收益率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如10年国债来得高,一般并不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不过此市场发行上的变动,却是对美国经济和财政政策的一种反映。2001年10月3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停发30年期国债,理由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均出现财政盈余,通过国债融资的需求锐减,通过10年期国债便足以满足需求,因此不太愿意发行30年期国债。但是在坚持了四年半之后,美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宣布重新开始发行30年期国债,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超长期投资者的需求,也在于当时深陷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需要利用此工具以较低的资金成本来募集更长年限的可用资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