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策转向 2008债券市场演绎大跃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8:0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高璐

  从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到9月份以来的5次降息、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宽松的宏观政策,政策上的回暖以及股市回调、存款回流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债市2008年8月份以来的“大跃进”行情。

  截至昨日,银行间1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09%,较年初下跌近260个基点;3年期国债收益率1.27%,较年初下跌超过267个基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7%,较年初下跌超过170个基点。而1年央票市场价格日前已经跌破1%,直逼银行0.72%底线。而交易所债市毫不示弱,上证国债指数昨日报收于121.08点的历史新高,年内涨幅高达9.3%。

  债市资金量充裕

  2008年的债市大牛行情其实年初就已经初现端倪。商业银行债券交易员称,在债券发行断档下,2007年底财政存款大投放、股票市场的震荡引发存款回流及银行机构贷款持续的大幅压缩,均使得资金面年初异常充裕,收益率特别是国债收益率出现一波大幅下行,牛市初步萌芽。

  虽然大规模的到期资金,迫使央行在上半年先后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过剩流动性,而基准回购利率也曾跟随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集中式“抽血”,一度跳升至5%以上的水平。但这较2007年“新股效应”主导下的基准回购利率飙升至10%以上,已经相去甚远。

  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滑趋势明显加剧,央行开始降息并快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且大盘新股IPO进入真空期,短期利空因素缺乏下市场资金价格一路下行,并逐步接近泛滥的边缘。市场资金价格随之大幅下跌,截止昨日,银行间市场7天基准回购利率报1.15%,而1天期的回购利率日前已经跌破1%,并朝着0.72%的银行超储利率逐步靠近。在政策面和资金面利好推动下,债券整体收益率水平出现大幅下跌,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的短端收益率下降幅度均超过200个基点,中长期收益率下跌幅度也都超出100个基点。

  基金成多头主力

  伴随债券收益率的下行,以往对固定收益品种关注有限的投资者,也在2008年将投资重心转向债券市场。其中,基金公司无疑为这波牛市立下汗马功劳。

  中债登数据显示,8月末基金在中债登的债券托管量达到9403.68亿元,16.40%的增幅成为当月债券市场上增持力度最大的一类投资者。而前8个月4256.83亿元的债券托管增量,也使基金当之无愧的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仅次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的第三大类投资主体。而中国债券网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基金公司债券托管量已经达到11795亿元,同排名第二的保险公司13987亿元托管量相差无几。

  面对降息周期下现券利差收益的巨大诱惑,以基金公司为代表的机构“融资养券”成风,也成为收益率快速下行所催生的又一产物。

  数据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作为质押式回购市场上主要的资金供应机构,其高峰时期每日净融出资金规模保持在千亿之上,最高时曾达到1450亿元,而这段时期以基金、保险为代表的其他金融机构净融入资金规模则表现同步的“水涨船高”。有基金公司债券交易员指出,由于市场预期未来收益率还将进一步下行,价差收益仍将大于融资成本,使得收益率在前期大幅下降后回购养券仍有利可图,成为机构融资养券行为盛行的主要原因。

  明年债市继续牛市格局

  虽然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在今年出台了“国办30条”等财政刺激计划,但经济下滑的趋势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申万研究所在债券市场投资策略中就指出,2009年国内经济将步入全面调整期,通缩压力也将逐步体现。该机构预计,未来1年存款基准利率仍有108个基点的下调空间,同时,央行也会继续通过公开市场和准备金率的下调来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市场资金供大于求。而上述因素也决定了明年的债券市场仍将处于牛市进程中,“尽管收益率下降的空间明显低于2008年,但也不大可能出现趋势性转变风险。”

  此外,申万研究报告还指出,财政刺激计划推动,经济阶段性好转导致市场对经济悲观预期的修正;股市阶段性反弹导致投资主体特别是基金机构的投资转变;以及降息不断兑现导致的利好因素出尽,都会成为债市短期波动的决定因素。所以相对于2008年债市“守株待兔”的最佳操作模式,2009年投资者更应该采取波段操作思维,以期在收益率窄幅波动的区间博取更大收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