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国债是中国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07:4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

  一位财经记者说,他们主编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当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在跟对方谈论宏观经济,这个社会的经济恐怕真是出了了不得的大问题。他之所以提起这件事,是因为我们一起出席一个记者会,其间我问他,有没有留意到,虽然大家一个接一个提问,但似乎都指向同一件事,他说是的,然后想起了他们主编的观点。

  只不过,确切地说,在这个记者会上,关键词不是“宏观经济”,而是更具体一些的“流动性”。

  又过了两个星期,“流动性”的讨论似乎没有平息的迹象。分别在GOOGLE和百度搜索,返回的数目一个比一个大:前者是8,840,000项,后者是15,500,000。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作旁证:11月初,在美国一位权威法律专家主持的关于企业如何将道德规范与日常运作结合的研讨会上,尽管金融危机不是主题,但来自华南地区的一位听众还是成功提到跟“流动性”有关的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中国持有很大一笔美国国债,截至9月末已达5850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海外最大持有国。这是公认的事实;并且,中国如果要减持美国国债,一定会对美国国债市场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直接造成美国国债价值下降,中国一样要遭受损失;反过来,如果中国继续持有,随着美国经济濒临衰退境地,这笔资产的价值难免跟着有所减少,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那么,从旁观者的角度,你们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做?

  并且,这个问题指名要提给美国律师Todd B. Becker,而他其实不是经济学家或相关行业人士。但他的回答却很轻松,从常识说起:只要留意11月初的新闻,不难发现,美国正在向其他地区提供美元,首先是在10月底美联储与韩国、巴西、墨西哥和新加坡等国央行相继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使这四个国家可以获得美元,帮助缓解当地的流动性紧缩,这说明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美元的地位已经变得不可取代,这是公认的事实;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中美两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现在中国打算改变投资美国国债的策略,不再购买,甚至减少持有,就要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把这笔钱投到哪里会有更好的结果,二是如同提问者已经提到那样,如何面对由此而来的美国国债价值下降,中国由此产生的损失应该如何弥补。

  因此,Becker律师总结说,作为两国决策者以外的旁观者,他的建议就是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而美国继续购买中国产品,这将对两国都有好处。

  会后,Becker律师还提到之前一位律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从奶粉事件说到豆腐渣工程而只是为了批评中国没有把好产品安全关的例子,说自己不太认同现在继续花太多时间指出对方存在什么问题。相反,他说,由于两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许多领域形成紧密的联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不能缺少对方,这跟我们个人是不是愿意看到这个事实没有关系,它就是已经形成的事实,因此,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合作,除了发现和指出问题,还要设法解决问题。

  由此联想到上次美国副财长麦考密克的记者会,当时他面对差不多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对待美国国债的问题,第一句话就是美国不会要求中国购买任何东西。这给在场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不论是不是继续投资美国国债,都可能造成损失,而美国可以说他们不会要求中国购买任何东西,恐怕也是因为他们同样知道这个事实,所以可以说得如此轻巧。

  有经济学家提出不太一样的看法。他说他从美国副财长的回答看到一个得体的推销员的影子,原因是不管有没有这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的事实,恐怕至少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美国国债仍是全球市场范围最稳妥的一个投资项目。这跟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引擎的地位有关;如果把全球投资市场比喻为一个商店,里面的商品就是各种投资项目,那么,当美国人知道自己推销的商品是最好的,接下来要做的大概就是使自己作为推销员显得大方得体一点,首先让顾客相信,美国不会要求他们购买这个商品,但如果他们有兴趣,美国将很乐意告诉他们这个商品的优点。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是全球化的结果,也是许多国家无法在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当中独善其身而要开始合作应付危机的原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