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年期央票停发 央行坚守成本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2日 07:1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国海证券李杰明

  进入2008年,央行正回购利率和3个月、6个月、1年、3年央票利率被长期固定,作为市场的“机会成本”,收益率曲线短端在此基础上形成。

  进入6月,债券收益率快速上涨,3年期金融债一级市场招标利率最高达4.82%(08农发12,若考虑手续费返还实际收益率为4.84%),远高于4.56%的3年期央票,这使得3年期央票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发行量大幅缩减至20亿元甚至10亿元,最后从7月开始3年期央票连续暂停发行。

  进入8月,CPI趋降、股市的继续大幅下跌使得保险机构、基金特别是基金继3月后再次大量快速买入债券,各期限债券收益率特别是3年期债券收益率出现快速下跌,普遍重新落入上半年的箱体区域。从08国开15的认购倍数来看,在收益率出现快速下降后,特别是3年期债券收益率逼近停发前3年期央票收益率4.56%时,市场显得比较谨慎。3年期央票会否重发成为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若3年期央票重发,一方面“机会成本”的存在使得利率下跌空间被锁定,另一方面3年期债券的供求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在考虑会否重发这个问题时,我们先思考为什么停发。很明显,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是导致3年期央票停发的表面直接原因,而需求下降是因为同期限金融债收益率大幅上升,与央票利差迅速扩大,央票被金融债所替代了。目前,3年期金融债重新落入上半年箱体区域,从一、二级市场情况来看,3年期央票重发从市场需求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那么,3年期央票会重新发行吗?

  从功能上来看,3年期央票一定程度上可与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替代,是比后者温柔、灵活的工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存贷差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之每月到期央票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且数量较小,因此年内再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很低。另外,上半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3年期央票大量发行,除了较为直观的回笼流动性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一个科目———利息成本。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3年期央票均能回笼流动性,但成本差异较大:前者仅为1.89%,而后者达4.56%。上半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约回笼1.27万亿元,3年期央票发行约回笼0.97万亿元,两者数量大致相当。但对于央行而言,条件允许的话,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显然是更为划算的。

  更进一步地,我们加入一个新的分析因素———特别国债,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截至2008年6月,对政府的债权为16280亿元,而去年8月前这一数字仅为2826亿元。对政府债权的大幅增加,源于央行去年分两次买入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债,分别是去年8月29日买入6000亿元第一期特别国债(期限10年,票面利率4.3%);12月11日买入7500亿元第七期特别国债(期限15年,票面利率4.45%)。两期特别国债央行合计买入13500亿元,而我们注意到,自2007年8月29日央行第一次买入特别国债到2008年6月27日3年期央票最后一期发行,期间3年期央票合共发行13465亿元,票面利率介于3.71%~4.56%,加权利率为4.38%,而两期特别国债加权利率也为4.38%!难道这仅仅是巧合?还是央行也在“养券”?以特别国债利息补贴3年期央票发行成本。

  面对巨大的回笼流动性压力,频繁发行央票对央行造成了巨大的利息成本压力,而当时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业内观点也认为这很可能是减轻央行利息成本压力,把回笼成本部分转嫁到财政部。而上述特别国债和3年期央票,无论从绝对数量和加权利率来看,央行的回笼成了零成本,在这个角度上,也很好地解释了3年期央票利率为什么在持续上涨一定幅度后最后一直盯着4.56%,这是因为,除了维持利率稳定外,这也是央行的成本底线。

  更进一步地,在3年期央票暂停发行后,央行在7月11日重新启动6个月央票的发行,显然这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为7月后发行的6个月央票均在明年到期。据此思路,进入10月,当3个月央票到期均在明年的时候,6个月央票也可能暂停发行,特别是在10月后到期央票本来很少的情况下。

  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暂停上调,到3年期央票的暂停发行,再到重启6个月央票协助回笼跨年资金,这反映了央行紧缩政策思路的一个转变,就是不再倾向于回笼长期资金,而更倾向于仅把流动性回笼至次年。在CPI趋降、银行新增存贷差减缓的情况下,结合以上分析,年内央行再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的可能性很低。

  倘若央行突然重发3年期央票,则应重点关注其发行利率,因为央票利率为收益率曲线的“机会成本”,直接决定了行情的方向和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年内应不会重启3年期央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