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保方式谋变 企业发债下半年迎高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5:16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徐永 跨出了非银行担保第一步后,企业债下一步路在何方? 记者近日从国内多家券商处了解到,在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为企业债和公司债担保之后,以集团担保、企业互保等第三方担保形式的公司债和中央企业债已经于近期发行。接下来,多家承销商正酝酿向监管层上报以公司股权、现金流或未来收益权等企业自身资产抵押担保的方案,并已经与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初步沟通。 “担保方式目前还不成熟,加上3月份是否加息也还不明确,机构投资者都在观望。但我们与多家机构沟通后的一致看法是,下半年这个市场就会热闹起来。”申银万国固定收益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第三方担保涌现 “企业债和公司债市场今年以来的总体感觉比较冷清。”上述申万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自2007年8月份公司债启航以来,目前只发行了5只公司债,融资规模137亿元。今年以来,只有国家电网发行了2期共200亿元的中央企业债,另外有3家企业发行16亿元的地方企业债。而在2007年高峰期,每月平均有10个企业债项目发行。 “一方面有年初企业设计融资计划的原因,但主要在于业内还在摸索担保形式,都不敢贸然上项目,担心市场不能接受。”国海证券固定收益部的分析师陈亮告诉记者。 2007年10月,银监会颁发《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停止对以项目债为主的企业债进行担保,对公司债券、信托计划、保险公司收益计划等其他融资性项目原则上不再进行担保。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为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提供担保,使得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一度陷入困局,直到2008年2月底,才出现非银行担保的“破局”,其中,承德钒钛(600357.SH)发行的公司债项目是由其集团母公司提供担保,而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债则是由中国网通公司提供担保。 “估计叫停银行担保之后的初期,企业互保、集团担保这些第三方形式会成为主流担保形式。”广发证券债券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期该公司参与的多个项目就多是采用此类担保。他表示,由于商业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普遍比发债企业还弱,因此目前很少有企业寻求商业担保公司担保模式。 前述申银万国人士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在初期对以自身资产做抵押也还有顾虑,这主要是担心流动性,在今年信贷规模控制的情况下,对于企业的资金流动会有影响,因此也热衷采用第三方担保。 企业自保蓄势 “在银行担保退出后,虽然目前出现的多是互保等第三方担保,但这预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企业债的发行要做到风险定价,主要还得依赖自身真实资产的好坏。” 陈亮认为,估计后期市场成熟后,以自身资产抵押担保或无担保形式发行的债券项目会占主流。 这也得到了前述申万人士的认同,他表示,初期有一些企业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第三方担保方式,会被迫采用自身的一些资产来做抵押担保,但随着担保形式成熟,特别是保监会放开无担保债券的投资后,他们的重心也会转到企业自身资产抵押担保等形式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券商正在酝酿的以公司股权、现金流或者未来收益权等资产为抵押发行的债券融资项目,都已经到了向监管层上报阶段。这些担保形式一旦成行,都将在业内形成首创,比如某公司以其持有的另一家公司的股权来发企业债,或者以公司某个项目未来的收益来做抵押,多位业内人士都感叹是前所未想的创意。 据了解,目前监管层对这些创新的担保形式都持鼓励态度。前述申万人士则表示,当前冷清的局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加息预期的落地,保监会在投资政策上的态度明确,加上下半年一般也是企业融资需求的高峰,因此预期企业债市场将在下半年迎来发展的高潮时期。 投资者谨慎 不过记者了解到,机构投资者对这些新担保形式发行的企业债还比较谨慎。国内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就没有参与首期两单的非银行担保项目,估计到等到发行成熟后才会介入。 “从目前来看,非银行担保发行的公司债和企业债的收益率并没有明显拉开,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风险定价标准。另外,对于集团担保和企业互保,估计现在也只是在走形式,对企业真实资产好坏判断还不能明显加分。”该交易员告诉记者。 一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在担保上走形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保险公司是企业债的最大机构投资者,但由于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投资无担保债券还没有放开,因此在发债上寻求如企业互保等这样方式也确实为了“迎合”保险机构的投资需要。“一些中央企业也乐意提供这种担保,毕竟都同属国资委,而且遇到自己发债时,也容易获得其他兄弟公司的担保帮助。”该券商人士说。 不过据了解,保监会在放开上述管制上的态度已经越来越明朗。目前业内普遍预期,在两会过后,保监会就会着手发文,旨在放开保险公司投资无担保债券。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