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资暗战中国资信评级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3日 02:08 第一财经日报
王春霞 评级行业的整体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第一财经日报》近日了解到,随着企业债的扩容和公司债即将推出,迅速扩大的债券市场给一直踟蹰不前的评级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而在市场需求猛增的同时,随着本土机构纷纷被实力强大的外资评级公司“收编”,本土评级公司的话语权日渐式微。 经过激烈的竞争与淘汰,评级公司已从最多时候的几十家机构,到现在能够承担资本市场主要业务活动的仅剩下大公国际资信、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上海远东和上海新世纪五家机构。 除了大公国际之外,其余四家机构均“染指”外资。其中,中诚信因美国穆迪持有49%的股权而成为穆迪成员,双方合资协议约定只要政府同意,穆迪将控股中诚信。合资公司CEO与评级委员会主席由穆迪委派。 另外,联合资信与美国惠誉的合资已进入正式程序,而上海新世纪与美国标普的合资也正在洽谈之中。上海远东的主要股东新华财经是在东京证交所创业板上市的公众公司,新华财经持有上海远东62%的股份。 有评级公司预计,未来五年,国内各种企业债券总规模将分别增加至2500亿元、3500亿元、4500亿元、5500亿元和6500亿元,而银行年新增贷款将保持在2.7万亿元左右。预计五年后,企业债券融资比重将超过50%,成为企业的主导融资途径。而外资评级寡头当然不想错过这块正被做大的“蛋糕”。 “市场好起来了,最近找我们的人也多了,有来买股权的,有来收购的,因为现在这个行业大家比较看好,不像几年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之前有好几家外资评级公司来谈合作,最后都因为入股比例问题搁置。“外资总是想控股,但是这个是我们的原则问题,肯定不可能让。” 他表示,目前大公国际为了应对评级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在积极寻求资金支持,不过他拒绝透露将要合作的机构名称。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可能的入股方是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在进入国内市场的时候所面临的制度壁垒成为其参股本土评级机构的最大原动力。 证监会在今年6月发布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即将启动的公司债市场搭建制度平台,其中明确规定评级机构必须具有中国法人资格。“这一限制将外资机构拦在了门外,但是合资评级机构在业务上并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中诚信国际副总裁何敏华称。 另外,除了交易所市场之外,对于银行间市场的债券评级业务,外资机构也面临同样的限制,但是通过参股中资机构绕一个弯儿后,就能畅通无阻地进入国内的评级市场。 “整个评级行业也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的上述人士表示,一方面评级机构太多,数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便是在评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也只有5家评级公司);另一方面,评级行业可供评级的品种少、业务量小、业务稳定性差,虽然这几年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但仍远没有达到评级机构发展的需要。 “本身行业的规模就小,本土评级机构的实力跟外资机构相差太过悬殊,要找来资本金很容易,关键是今后长期的发展战略该怎么走。”上述人士无奈地说。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