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热债市冷亟待破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 06:24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黄宪奇

  时下红火的股市不仅让投资者眼热,连企业的融资行为也出现了偏股化倾向,业界专家对此深表担忧。好在管理层已正为债市的发展紧张谋划,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况有望在未来得到逐步改善。

  近几个月以来的金融运行情况显示,股市的“财富效应”已成功驱动了居民储蓄从银行到股市的分流。与之相对应的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量屡创新高。不过,可供个人投资的债券市场表现明显难尽如人意。无论是交易所流通的债券,还是银行柜台市场出售的国债,都鲜有投资者问津。成交量的萎缩加剧了交易所债市边缘化的趋势。

  制度瓶颈制约企业债券发展

  与投资者对债市的冷淡相对应,企业对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也明显热情不足。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仅为1000亿元左右,加上短期融资券,总量也不足4000亿元。数据亦显示,与

股票融资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规模非常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债市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投资者自然不感兴趣。而时下的金融环境,企业发行股票可以溢价(现在其实已经是必定溢价),发行股票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仅仅凭这两条,已经吸引众多企业对股票市场趋之若鹜。

  市场一致认为,要想提高投资者对债市的兴趣,必须得有高收益的产品,而这将主要来源于企业信用产品的创新。不过专家们认为,如果让企业加大此类产品的供应,就必须对债券市场现有的一些制度瓶颈进行变革。

  时下,由于严格的发行限制、复杂缓慢的行政审批制度以及须主要银行提供信用担保等要求,公司债券发行面临不顺畅的弊端。在这一体制下,往往只有极少数的央企或大型企业才能发行公司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只能望“债”兴叹。有识之士提出,应该从根本上改革目前的公司债发行审批制度,开启一条新的债券资本市场化的通道。同时,可以大力发展包括高收益、垃圾债等各类信用级别的公司债,有效补充、支持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方式,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企业债发展新时代呼之欲出

  在去年年末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之后,诸如做市商新规定将正式实施、

企业年金被正式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些利好消息意味着债券市场将随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据了解,在本次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证监会有可能将作为公司债的监管主体,启动公司债的发行。此外,新的《企业债管理条例》也将很快出台。新的条例可能将在一些方面取得突破:明确公司债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发行定价逐步市场化、对公司债的市场流通进行适当改革、放宽公司债发行主体的限制和放宽资金用途的限制等。

  一位券商投行的负责人表示,将公司债发行的监管责任放到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件好事,从沟通成本和审批效率上来看一定会更高。但效率最终将取决于公司债的审批过程能否简化。

  当然,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除了政府层面的推动,基础性制度建设也必须跟得上,如长期存在的债券信用评级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等。具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则是投资者参与投资,维持市场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石。在我国现有企业债券市场中,债券发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淡薄,使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形同虚设,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有关专家认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拓宽企业的资金来源,建立企业主动型的融资渠道,而且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的结构。不仅可以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同时还能对股票市场起到稳定、缓冲和吸纳的作用,减少股市的大起大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