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新规则下国债一级市场呈现三大特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05:3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国家邮政储汇局资金营运部刘晋

  2006年的大幕即将落下,本年度的21只国债已经发行完毕,每支国债的发行背后,都少不了各类机构的合作和搏弈。今年国债一级市场的一件大事就是2006-2008年记帐式国债承销团的组建,新的国债投标规则也从那时起开始生效。新的投标规则下,国债的一级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中期国债需求旺盛

  2006年国债一级市场对3-10年国债非常青睐,认购倍数较高,中标利率较低,边际也比较窄;反之,市场而对1年及1年以下短期品种和10年以上长期品种则相对冷淡,呈现出认购倍数较低,中标利率较高和边际较宽的特点。

  (1)从认购倍数来看,全年平均认购倍数是1.95,但是考虑到从060017开始实行新的招投标规则,不再设基本承销额,所以在新旧规则下的认购倍数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数据来看,前16期国债认购倍数2.00,后5期认购倍数1.79,在剔除基本承销额的影响后,实质上差别不大。

  (2)从一、二级市场的利率差异来看,1年以下品种因市场需求不强等原因,往往招标利率波动较大。如果仅考察一年以上品种(共14期),则今年一级市场平均招标利率低于二级市场利率3.2bp(已经充分考虑了手续费、晚缴款和付息方式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两只10年以上国债(060009和060019)的招标利率均高于二级市场利率,可以看出市场对10年以上国债的需求并不强。与此相反,3-10年国债的招标利率平均低于二级市场4.9bp,可见市场对中期国债的需求非常旺盛。

  (3)今年1年以上品种(共14期)的平均边际宽度为4.7bp,其中宽度为3bp和5bp的情况均出现了5次。而10年及以上品种(共4期)出现了2次8bp和1次6bp的宽度,考虑到10年及以上品种的基点价值较高,可以认为在长期国债投标时大胆搏边际,往往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新规则保证机构参与投标

  新规则规定甲类成员最低中标额1%,乙类成员最低中标额0.2%,如果全部60家机构都达到该项要求,则承销量占当期国债总发行量的26.4%,按照每期国债300亿的规模,就是79.2亿。比照旧规则下48.5亿的基本承销额有较大提高。

  新规则规定甲类成员最低投标限额为当期国债招标量的3%,乙类成员最低投标限额为当期国债招标量的0.5%,如果全部60家机构都达到该项要求,则投标量正好占当期国债总发行量的75%。该要求在一些不被市场看好的品种招标时会有较大影响。如060021(3个月的贴现国债,美国式招标)招标时,市场分歧较大,各类机构需求不旺,该规定有效保证了各机构对该期债券的参与力度。

  新规则下招投标有技巧

  新协议中规定,各机构在一个自然年度内,未达到单期国债最低承销额和最低投标限额的情况,最多只能有三次。那么如何结合自己的经营需要,利用这三次不达标的机会,来谋求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是值得好好考虑的。

  总体而言,由于国债一般采用混合式招标,如果对国债的期限没有明显的偏好,则应该在长期国债投标时努力搏边际,以060009(20年国债)为例,加权中标利率3.70%,而边际中标利率达到了3.78%,如果能够搏中3.78%的边际,则立即可以获得超过1%的收益。虽然超短期国债不被各家机构所青睐,也常出现边际较宽的情况,却很难达到长期债券搏边际所能达到的溢价水平。以最为经典的060011(6个月的贴现国债)为例,尽管加权中标利率2.15%,而边际中标利率达到了3.00%,但最高利率中标者也只不过获得了0.4%的溢价。

  对于有追加的国债,甲类成员如果只是想确保完成1%的中标义务,可以将0.8%的标位摆在较低位置,确保能中,0.2%的标位搏边际(按25%中标额追加),如果没搏中则再追加。

  从新规则实施以后的情况来看,认购倍数的边际宽度都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中标利率虽然较高,但主要受市场环境影响,可以看出,投标规则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各机构的投标热情和风格。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