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补充资本又添新渠道 兴业有望首尝混合资本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5:52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陈继先 上海报道 前日,人民银行下发了有关规范混合资本债券发行的〔2006〕第11号文件,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又开启了一个新渠道。消息人士透露,正在筹备A股上市的兴业银行有望拔得头筹,目前正在积极向投资者推荐其即将发行的混合资本债券。 股性更强 债性更弱 按照央行规定,满足以下四个特征的才能算为混合资本债券:其一,期限在15年以上,且发行之日起10年内不得赎回;其二是延期支付利息条款,即混合资本债券到期前,如果发行人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或者如果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中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为负,且最近12个月内未向普通股股东支付现金红利的,都必须延期支付利息;其三清算清偿顺序列于一般债务和次级债务之后,先于股权资本;其四无力清偿时候,延期支付本息。 据了解,混合资本债券是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资本监管的不断完善,而出现的创新型资本工具,它同时兼有股票和债券两种特性,但更接近于股权资本。也就是说,相比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券的“股性”很强,“债性”更弱。另外,混合资本债券的期限一般也要比次级债长。我国当前所发行的银行次级债大多都是5+5模式,即10年期限,发行人第6年拥有一次赎回权;而按照央行本次规定,混合资本债券至少是“10+5”模式。另外,混合资本债券还有延迟支付本息的条款规定。 混合资本债应运而生 在业内人士看来,混合资本债券的推出,开启了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另一个渠道。在国际市场,这一工具也被广泛的运用。在美国市场这类债券规模有数百亿之巨。而在亚洲,2000年后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原因主要是金融危机后,许多银行以此作为充实资本的重要手段。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一些银行为了实现并购也大量发行此类债券融得所需资金。 分析人士认为,混合资本债券对我国商业银行作用可能更大。近几年我国各大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迅猛,但都面临着资本不足的窘况,2004年开始银行普遍掀起发次级债之风,以解燃眉之急。但到了2006年,整个银行业贷款投放呈爆发式增长,资本充足率也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央行公布数据显示,前7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高达2.352万亿元,占全年目标的94%。除了新近上市的银行外,其他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迅速,纷纷告急。2006年中报显示,招行资本充足率为8.33%,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刚好“踩线”,为8.01%。而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跌至8%以下,为7.46%。上市银行中最低的是深发展,资本充足率仅有3.67%。 兴业可能拔头筹 由于次级债发行总量受“次级债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的限制,续发难度较大,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其他解决之道。 未上市银行寻求上市融资,如建行、中行、交行以及即将公开募股的工行,上市银行则纷纷提出了再融资计划,G招行寻求香港上市、发行不超过25.3亿股的H股;G浦发则计划年内增发7亿股;G民生将定向增发不超过35亿股A股;G华夏拟发行不超过20亿元的次级债。而兴业银行则找到了通过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融资的途径,消息人士透露,兴业银行目前正召集部分投资者在成都进行产品推介,其融资规模据估计在十亿之上。 按照相关规定,混合资本债券可以计入附属资本,但重估储备、一般准备、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等附属资本总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事实上,兴业银行并不是第一家提出这一想法的商业银行。早在今年1月份,A股上市公司民生银行就曾发公告透露,“拟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43亿元的15年期混合资本债券”。4月20日,G民生刊登混合资本债券获批公告。因此,民生有望成为继兴业之后第二家发混合资本债券的银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