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系统性风险须先为影子银行正名

2013年04月15日 03:59  南方都市报 微博

  头条评论

  影子银行的虚虚实实 系列之3

  用“影子银行体系”或“平行银行体系”的说法更显恰当。至少,一定要从“体系”角度把握“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而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其系统风险更加严重,其可能导致的系统危机及其社会成本是实实在在的。

  不宜不加区别地将一切银行信贷之外的融资方式都归入影子银行范畴,而是应该落实“信贷中介”作用这一本质特征,并在这一标准下把握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具体特点。

  次贷危机以来,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推手的“影子银行”声名鹊起,其盛名之下不仅可以看到一众原本各有名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且甚至有时还包括了银行“正身”,不免让人平添几许对“影子银行”概念的迷惑。而一段时间以来,出于对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失控的担心,国内对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其潜在风险的议论逐渐增多,其广受关注和被高调渲染的程度,反而使得原该属“虚”的影子银行显得要比“实在的”银行更实在了。不用说,既然名称中有“银行”二字,就必有堪与“银行”相比的实在之处;但既然名称中又有“影子”二字,那就不该忽略或混淆其与银行不同的“似是而非”之处,有必要厘清“影子银行”的虚虚实实。

  先看其与银行的相似之处。银行是通过与资金供求双方分别签订合约,自身承诺有所承担,进行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来为双方提供服务的重要的金融中介。而影子银行借由特别设计的、往往更为复杂的运作机制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比如设计有吸引力的多种金融合约吸引投资者的短期资金,并最终放贷给融资者作更长期的使用。从这一点看,影子银行的作用与银行一样实在,只是由于其活动并不在传统银行监管的制度框架之下,且运作较为隐秘或难为一般人所了解,故而有了“影子”之称谓。

  除了可以起到信贷中介的作用外,影子银行体系还能具有堪比银行体系的独特的“货币创造机制”,使其在本质上更是神似银行。比如,银行或其它机构发放抵押贷款后,可以借助贷款证券化和回购安排,或者借助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手段,获得现金回流,并推动新一轮贷款的发放,实现信贷扩张。而回购安排中的证券卖价低于面值之差,即所谓“扣减率”,则类似银行体系货币创造中的法定准备金比率。由于影子银行没有类似银行法定准备金比率的政府强制性要求,所以,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也可以说相当于私人部门自发地“复制”了银行。

  不过,虽有种种与银行的相似之处,但若仔细分辨,“影子”之称其实并非“浪得虚名”。无论是在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的服务方面,还是在“货币创造”方面,都不如银行体系来得实在。这种“似是而非”具体体现在:

  影子银行固然为有多余资金的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短期投资工具,这被看作是对银行存款服务的替代,但其在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保证方面完全不同于银行存款。以回购安排为例,投资者以获得证券作为“抵押”为条件把钱借出,虽然约定借款者应该在短时间内以回购形式还钱,但资金出借者无疑要承担借款者由于各种原因而无力履约购回的风险。虽然借款者违约时投资者可以处理手中持有的证券,且因为有“扣减率”而使投资者的利益更有保障,但是,事后的相关交易成本仍然不易确定。

  即使没有这一层违约,回购安排下转借出去的资金,投资者已无可能再作“货币”使用,亦即不能要求银行转账支付。虽说伴随回购的顺利完成,这笔资金可以很方便地转为支付手段,但在“货币性”上已然形成了差别,不应对此视而不见。显而易见的是,在银行存款创造的机制之下,银行在把存款者的钱放贷出去之后,存款者仍然可以使用他的这笔钱!这也意味着,从信贷扩张角度看,影子银行的机制要逊色得多。

  这种逊色还表现在,影子银行为实现信贷扩张所必须经历的环节很多,且往往涉及多家不同性质的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交易。为保证各方的利益,做出相应的“扣减”就十分必要,而这会起到抑制信贷扩张的作用。金融形势越不利,这种“扣减率”就越会越高,信贷扩张作用就越会受到抑制。

  影子银行运作的“多环节”的特点也表明,通常被称为“影子银行”的机构其实都只是在影子银行业务的某个环节开展业务的,这意味着根本就不存在一家完完全全的影子银行。因此,那种开列影子银行清单的做法显得太过随意了。被列出的机构并不都是、也并不总是从事影子银行业务。而从“业务”角度看,也就不奇怪何以“银行”也可以同时又是“影子银行”了。考虑到这一层,用“影子银行体系”或“平行银行体系”的说法就更显恰当。至少,一定要从“体系”角度把握“影子银行”的概念。

  既然影子银行是一个多环节的体系,其系统风险问题可以想见会比较突出,因为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更容易传染开来,包括传染到银行,导致投资者的挤兑、系统风险的放大、乃至系统危机的发生,从而资金使用方会遭受实实在在的打击,其得到的资金支持将会被迫中断,实体经济将受到不利影响。这正是人们现在说起影子银行的厉害时所最为担心的事情。

  不过,幸运的是,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有可能被削弱。首先,如果投资者事前未被误导和欺诈,而是确知所投资的短期金融工具的风险,那么就会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次,如果影子银行真能学做信贷中介的事情,将资金最终投向实体经济,而不仅仅是热衷于鼓捣花样翻新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那么,化解风险也并非全无可能;再次,如果监管部门严格限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的边界,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弱化影子银行风险的传染和放大。从这几点看,银监会日前出台的“严格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通知”实际上可说是对银行的“利好”,而不是相反。

  去年底、今年初以来,国内舆论对影子银行及其潜在风险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但讨论中也出现了夸大影子银行的范围、作用和风险的倾向,使用上也有随意性,值得注意。不宜不加区别地将一切银行信贷之外的融资方式都归入影子银行范畴,而是应该落实“信贷中介”作用这一本质特征,并在这一标准下把握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具体特点。进而,在分析影子银行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在切实研究和洞察影子银行的虚虚实实的基础之上,努力趋利避害,而不宜杯弓蛇影,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刘宇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在半岛挑事无异搬石头砸自己脚
  • 体育科比跟腱撕裂休6至9个月 绝不现在退役
  • 娱乐歌手羽泉夺冠引争议 林志炫输在身份上?
  • 财经一季度经济数据今公布 GDP增速或达8%
  • 科技史玉柱裸退:跨三大暴利行业的话题商人
  • 博客萧锐:唐慧案期待不打折扣的正义
  • 读书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预言:大流感
  • 教育成都一大学出“查寝神器” 手机签到定位
  • 育儿保姆喂果冻噎死幼童 家政公司判赔78万
  • 尹中立:金砖国家正在褪色
  • 章玉贵:中国央行何以超越美联储
  • 林义相:改革深水区与中国梦
  • 陶冬:黄金价格落魄 美国数据走疲
  • 文显堂:人民内贬外升 亏了自己富了别人
  • 时寒冰:黄金的沉默与辉煌
  • 杨东辉:黄金超级牛市宣告结束
  • 张捷:戳穿郎咸平皇帝的新衣
  • 曹凤岐:IPO重启的是与非
  • 管清友:中国复苏内生动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