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兴业银行理财产品被指隐瞒风险 9个月亏8万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8日 16:21  中国企业新闻网

  2月21日,来自湖南长沙的彭先生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诉说了他的遭遇:“花了23万多元购买的理财产品,短短9个月,竟亏了8万元。”

  银率网(微博)的统计显示,2011年内,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为19176款,其中18742款在去年底到期,公布到期收益率的15038款产品到期收益率平均为3.82%,有59款到期收益率超过最高预期收益率。而37款没有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结构性产品有31款,占公布到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0.25%。

  银行理财产品日益火爆,对此,都有哪些深层次的风险?投资者又该如何识别?

  23万元9个月缩水8万元

  “花了23万元购买了一种理财产品,没想到短短9个月,竟亏了8万元。”彭先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去年初,因物价飞涨,钱存银行利息低,股市也不景气,若投资风险很大。正好当时手机里经常收到兴业银行的短信,推销他们的理财产品,称利率比银行相应的定期存款略高,且风险小,于是我便到住家附近的长沙市东塘支行询问相关情况。”

  彭先生回忆道:“银行负责办理理财产品的工作人员(号称理财顾问)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大力向我推荐他们的各种理财产品,说是稳赚保本,风险极低。我根据他们的推荐,先后买过两款短期(一个30天,一个三个月)产品,到期兑付时基本没什么问题。”

  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先例,去年5月6日,彭先生又选择了一款叫“东风5号”的产品。当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彭先生介绍,这是一款集合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包括债券、票据、实业和股票,利率比前两款略高(一年期年利率5.6%),风险也稍大一点,即可能不保本,但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以前卖过很多期都是赚的,且收入远远大于预期。哪怕万一出现亏损,最多也不会超过5%,因为亏损至5%时我们就会平仓止损。

  签订合同时,彭先生提出要将他们说的这些写进去,可银行工作人员却以违反国家政策以及合同格式统一为借口拒绝写进去,相反却笼统的写上一句“本人已了解该产品的风险,同意自愿承担风险”的话,并一再向彭先生承诺,虽然合同这样写,但他们内部有制度,如果出现亏损5%,一定要平仓止损的。

  “还说,请我放一百个心。我当时考虑到前两次合同也是这样写的,没发生什么意外,又是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应该是靠得住的,所以也就没有坚持。这次购买的额度为232000元,期限是一年,但每隔三个月有一次开放期,客户可以提前赎回。”

  而兴业银行发给《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邮件中则表示,据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她主要向客户介绍了该产品的过往业绩情况、投资方向与手续费率等内容,从未向客户介绍产品回报率,而且由于该产品属于银行代销产品,具体由证券公司运作,工作人员绝不可能说出“银行就会平仓止损”这样的话语。

  购买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末的时候,彭先生收到了银行发来的短信。“第一次是说我买的理财产品净值好像是0.9几,第二次是说0.8几,我也搞不清什么意思,就没在意。”

  今年1月底,彭先生又收到了相同的短信,“称净值是0.7236了,我便带着好奇和不解到银行打听是怎么回事,这时银行的工作人员才告诉我,说我买的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而是由银行代理的东海证券公司的基金,是专门用来投资股票的。由于股市不好,加上证券公司操作失误,所以发生了巨额亏损,我的23万多元现只剩下大约15万元了(亏损近40%)。”

  彭先生顿时傻了眼。明明是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怎么突然变成证券公司用于炒股的基金呢?“本来我是为了规避风险和保险起见,特地将原投资股市的钱转过来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没想到结果亏得更多,比股市风险还大多了(从去年5月到现在上证指数也才跌了20%左右)。”

  对于彭先生的不解,对方拿出协议称“投资当然有风险,协议条款里已经做了提醒”。迫于无奈,彭先生只能选择割肉,通过核算本金已经亏了近8万元。

  客户控诉:只说收益不谈风险

  感到自己完全被骗的彭先生找银行进行交涉,负责接待他的银行理财经理周明(女)解释:一、坚持认为他们以前说的没错,这个产品一直都收益很高且很稳健;这次主要是股市行情不好,加上证券公司操作失误才造成了巨亏,他们自己也感到很意外;二、他们确实有亏损达5%就平仓止损的规定,但要由客户自己进行;三、当时给彭先生办理购买手续的银行销售人员应该已说清楚,该产品是投资股票的基金,彭先生也在签的合同里面已表示自愿承担风险。

  对此,彭先生却认为,周的解释无法站得住脚:

  首先,利用大家对银行的信任,在银行代理证券公司销售这样高风险的产品,本身就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其次,银行在向我销售产品时,理应如实向我讲清楚该产品是证券公司投资股票的基金(据说90%买股票),属于高风险产品,而当时银行工作人员根本就没如实地告知我这些,而是隐瞒实情,只说是一款集合理财产品,且只讲些回报如何高风险如何小等内容;

  再次,既然有规定亏损5%时就平仓止损的为什么没实行?如果要客户自己进行显然不合理,因为该产品每三个月才开放一次,其它时间客户是无法赎回的,这样的规定本身就矛盾,完全是一种欺骗;

  最后,不管什么理财产品,签的合同都同样以规避国家政策和统一格式为由,笼统地写一句“本人已了解该产品的风险,同意自愿承担风险”的话,利用这种模糊的方式,混淆了高风险和低风险的区别,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且合同中对投资者的利益没有任何保障,最后结果概由银行说了算。

  兴业银行发给《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邮件中回复称,“彭先生于2010年12月在兴业银行长沙东塘支行开户,此后多次在我行购买过万利宝等理财产品。根据支行理财经理介绍,该客户投资经验较为丰富,有证券市场投资经验(此前该客户咨询我行一款私人银行类理财产品时,曾向我行出示过其证券账户市值证明单)。”

  兴业银行还表示,该客户2011年5月6日由于理财产品到期来我行办理业务时,据对该客户经理的了解,当时支行理财经理向其推荐了东海证券的集合理财计划“东风5号”。据理财经理回忆,当时她先向客户介绍了“东风系列”集合理财计划的过往业绩情况,并明确告知了该类产品的投资方向主要为股票与债券,在介绍完手续费率情况后,该客户同意购买了23.2万元该产品,并签署了《开户合约书》与《风险揭示书》。

  但是,对于上述彭先生的遭遇,湘潭大学兼职教授、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平凡律师认为:首先,银行对东风5号进行介绍时,故意隐瞒了此产品主要用于购买股票,并有高风险,因此银行存在欺诈的事实;其次,东风5号销售人员承诺在跌至5%时平仓止损,事实上根本没有及时进行平仓来减少投资者的损失,误导了投资者。因此,银行应当对彭先生的损失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彭先生从事建筑技术工作,现身体有病(患中度帕金森),2009年起一直在家休息治病。“这样的损失对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精神的伤害显然是很大的。”他说,至今,银行方面没有给一个说法。彭先生表示,准备联系更多的受害者,共同寻求法律途径。

  兴业银行书面回复表示,根据本行售后服务原则,客户在购买产品后,分行均会不定期的向客户发送产品信息。该客户在8—9月期间曾来支行与工作人员多次探讨过该产品,与我行工作人员对资本市场行情以及该产品的后续运作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今年2月初,我分行与东海证券长沙营业部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要求东海证券公司出面接受彭先生的咨询。

  兴业银行表示,根据“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原则,该产品属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我行不承担损失赔偿责任。对于该产品暂时出现的负收益,我行深表遗憾,希望产品持续运作过程能有改观。作为代销机构,我行会继续配合产品管理公司加强客户服务,做好产品运作信息披露和客户咨询服务等工作。

  风险如何识别

  据银率网的统计显示,2011年内,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为19176款,其中18742款在去年底到期,公布到期收益率的15038款产品到期收益率平均为3.82%,有59款到期收益率超过最高预期收益率。而37款没有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结构性产品有31款,占公布到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0.25%。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不少银行面对前来存款的客户,很多工作人员都会极力推荐理财产品,但却模糊解释理财产品的风险,更无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兴业银行理财产品因涉嫌违规,导致投资者大亏。该银行曾因违背协议书条款,违规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导致2007年第四期万利宝理财产品亏损16.66%,让投资者蒙受了1.22亿的亏损。

  金牌理财师陈国佳介绍,东风5号性质相当于基金,是一种由券商发起、银行代理的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从去年4月份开始持续下跌,对于此类产品的购买,投资者一定要谨慎。他提醒,目前,银行销售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对理财产品并不了解就盲目向客户推销,也有些因为利益驱使,介绍理财产品时,回避风险,甚至进行口头承诺,从而蛊惑客户购买。所以投资者一定要看清协议。同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时保存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任何产品都会有风险,除去本身的投资风险外,还应注意产品的其他风险。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上都会标明该款产品的风险等级,现在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前都要做风险测评,投资者应该尽量选择和自己风险偏好相对等的理财产品,如果超风险购买理财产品,则需要签订超风险投资书。

  而银行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投资者签署购买合同前,不仅需如实进行风险评估测试,还应对产品的投向、投资期限、开放赎回设定等关键要素有所了解,确认可承担与预期收益相匹配的风险后,方可签字购买,而一旦购买,投资风险需自担。

  “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还都会收到兴业银行发来的短信,都是一些推荐产品的类似广告的短信。”《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后,发现上面除了产品收益和建议定存等,根本没有提到任何有关该产品风险的提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